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質的意思、納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質的解釋

送納人質。《後漢書·和帝紀》:“﹝ 永元 三年﹞詔曰:‘ 北狄 破滅,名王仍降, 西域 諸國,納質内附。’” 唐 李翺 《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大首領 黃氏 帥其屬納質供賦。”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 西漢 時 康居 國王納質於大單于。”《明史·雲南土司傳三·車裡》:“﹝ 永樂 ﹞四年遣子 刀典 入國學,實陰自納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質"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國家、部族或地方勢力為表示臣服、歸順或取信于對方,而将重要人物(通常是君主、首領的兒子、兄弟等近親)送到對方處作為人質的行為。

以下從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與基本釋義:

    • 納:本義為收進、接受,引申為交付、送入。在此語境下,特指“送交”、“交付”。
    • 質:本義為抵押品、作為保證的人或物。在此特指“人質”,即以人身作為擔保或取信對方的憑證。
    • 合義:将人質交付給對方。意指通過送出人質這一行為,來建立或維系某種政治上的臣屬、依附或互信關系。
  2. 曆史背景與制度内涵: "納質"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内常見的一種政治外交手段和制度安排,尤其在中央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藩屬國之間,或割據勢力與中央政權之間頻繁出現。其目的主要是:

    • 表示臣服歸順:弱小的政權向強大的中央王朝納質,是臣服和接受統治的标志。
    • 維系宗藩關系:藩屬國向宗主國納質,是維系朝貢體系下權利義務關系的一種保證。
    • 建立互信擔保:在結盟或議和時,雙方或一方納質,作為遵守盟約的擔保。
    • 控制與羁縻:中央王朝接受納質,一方面是對歸順者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控制地方勢力、防止其反叛的一種策略(人質在手,對方投鼠忌器)。
  3. 引申意義與用法: 雖然"納質"的核心是送交人質這一具體行為,但在文獻中,它也常用來象征或指代整個臣服、歸附的政治關系。例如,史書常記載某國"遣子納質",即意味着該國正式臣服于中原王朝。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在其"納"字條目下,有"納質"詞條,釋義為"送納人質"。該詞典是漢語詞彙釋義最權威、最詳盡的工具書之一。來源:漢語大詞典 - 國學大師 (此為《漢語大詞典》線上查詢平台的鍊接示例,實際查詢需在平台内進行)。
  2.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相關曆史制度、民族關系、外交辭令的條目中,會對"納質"制度的曆史背景、具體實施及其在曆代王朝(如漢、唐對匈奴、吐蕃、南诏等)中的應用有詳細闡述。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相關卷冊(紙質或權威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讀秀"等)。
  3. 古代史書典籍(如《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大量記載了曆代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納質"的史實。例如《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就有南匈奴單于遣子入侍(即納質)的記載。這些原始文獻是理解"納質"曆史實踐的最根本依據。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或相關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華經典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納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送納人質”,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主要用于描述附屬國、部落或臣屬向中央政權或宗主國進獻人質的政治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1. 漢代用例
    《後漢書·和帝紀》記載:“西域諸國,納質内附”,指西域國家通過進獻人質歸附漢朝,體現邊疆治理中的羁縻政策。

  2. 唐代例證
    李翺《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提到“大首領黃氏帥其屬納質供賦”,反映唐代地方首領通過納質與朝廷建立從屬關系,同時承擔賦稅義務。

  3. 其他朝代擴展

    • 宋代王禹偁記載康居國“納質于大單于”,說明此制度在對外關系中的延續。
    • 明代《雲南土司傳》提及車裡宣慰司“陰自納質”,體現邊疆土司對中央的隱性臣服。

三、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8)提到“納質”可能衍生為“接受質詢”,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語境判斷。主流含義仍以“送人質”為主。


四、相關制度與影響


參考資料

主要綜合、5(曆史文獻釋義),并輔以、8(漢字解析)。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後漢書》《明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傲縱呗偈敗軍襃奬八王之亂比驅不雌不雄澄芬陳省身重衾錯龜點饑鬥牛場二郎作相阏塞法天風潦鳳條涪湛怪道觀台規銀故冢漢法悍厲合秀活結嘉量漸苒狡兔死,良狗烹郊飨嘉穎街道潔癖鞠華坤宅俚曲隆然賂遺滿弓馬尿水謬想咪唑能因狍鸮遷喬齊镳竊乞審勢石太尉霜旦書草司候粟慄肅睦癱風檀林拖床猥濫屑屑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