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納人質。《後漢書·和帝紀》:“﹝ 永元 三年﹞詔曰:‘ 北狄 破滅,名王仍降, 西域 諸國,納質内附。’” 唐 李翺 《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大首領 黃氏 帥其屬納質供賦。”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 西漢 時 康居 國王納質於大單于。”《明史·雲南土司傳三·車裡》:“﹝ 永樂 ﹞四年遣子 刀典 入國學,實陰自納質。”
“納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送納人質”,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主要用于描述附屬國、部落或臣屬向中央政權或宗主國進獻人質的政治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漢代用例
《後漢書·和帝紀》記載:“西域諸國,納質内附”,指西域國家通過進獻人質歸附漢朝,體現邊疆治理中的羁縻政策。
唐代例證
李翺《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提到“大首領黃氏帥其屬納質供賦”,反映唐代地方首領通過納質與朝廷建立從屬關系,同時承擔賦稅義務。
其他朝代擴展
部分文獻(如、8)提到“納質”可能衍生為“接受質詢”,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語境判斷。主流含義仍以“送人質”為主。
主要綜合、5(曆史文獻釋義),并輔以、8(漢字解析)。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後漢書》《明史》等原始史料。
納質:世界上最早、最早被中華民族使用的一些純文學體裁之一
部首是糹,筆畫數為十
來源:“納”字本義為捕魚,後引申為收納、接納等含義;“質”字本義為物質的根基,指基本特點或素質。結合使用,則意為接納、收納的基本素質或特點。
繁體:納質
古時候漢字寫法:納質
例句:他具備了成為一名優秀領導者的納質。
組詞:納才、納財、質樸、質問、質疑
近義詞:才能、素質、能力、品質
反義詞:排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