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手诏的意思、手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手诏的解釋

[the emperor's autograph edict] 皇帝親筆寫的命令

詳細解釋

帝王親手寫的诏書。《東觀漢記·東平憲王蒼傳》:“﹝上﹞手詔賜 蒼 曰:‘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為親疎。’”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天寶 末,有人於 汾 晉 間古墓穴中,得所賜 張果老 敕書、手詔、衣服進之。”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法令》:“手詔,或非常典,或是篤意,及不用四六句者也。”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我看 婵娟 可以向你這樣提出,便是要你今天晚上便從 南後 那裡得到赦免先生和 婵娟 的手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手诏指古代帝王親筆書寫的诏令文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與特殊性。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字義溯源

  1. 字源釋義
    • 手:象形字,本義指人體上肢腕以下持物部分,引申為“親手、親自”。《說文解字》釋為“拳也”,強調動作的直接性。
    • 诏:形聲字,從言從召,本義為“告誡、教誨”,後專指帝王發布的命令。《康熙字典》載:“诏,告也,天子命令曰诏”。

      合義:“手诏”即帝王親手書寫的命令,區别于由臣僚代拟的制敕文書。


二、權威定義

  1. 核心概念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手诏是“皇帝親筆寫的诏書”,其核心特征為帝王親筆書寫,代表最高決策意志。

    示例

    《後漢書·窦武傳》載漢靈帝“手诏”命宦官收捕窦武,體現帝王直接幹預要務的權威性。

  2. 與普通诏書的區别

    • 形式差異:手诏無需經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直接由帝王書寫下達(《中國曆史大辭典·政治制度卷》)。
    • 效力等級:因親筆所書,其效力高于常規诏書,常見于緊急事務或機密決策(如宋代“禦筆手诏”可繞過三省執行)。

三、曆史功能與特點

  1. 政治功能

    • 強化皇權:如唐太宗以手诏密令處置政務,規避官僚流程(《貞觀政要》卷六)。
    • 情感紐帶:帝王通過手诏傳遞個人意志,如朱元璋賜徐達手诏慰勉軍功,兼具公私情感表達(《明史·徐達傳》)。
  2. 文書特征

    • 載體多樣:書寫于絹帛、紙張甚至器物(如宋代“手诏玉圭”)。
    • 語言風格:較制敕文書更口語化,如宋高宗《賜嶽飛手诏》中“卿忠智冠世”等個性化表述。

四、文化價值

手诏作為一手史料,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與帝王思想的直接物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雍正帝手诏》原件,可見朱批增删痕迹,反映決策過程(故宮博物院官網文獻庫)。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2. 《康熙字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中國曆史大辭典·政治制度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5.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6. 《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8. 《嶽飛研究文獻彙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9. 故宮博物院官網·清代文書檔案庫

網絡擴展解釋

“手诏”是古代中國帝王親自書寫的诏書,具有特殊權威性和曆史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手诏指皇帝親筆撰寫的命令文書,區别于常規由官員代拟的诏書。其内容多涉及重大決策,如官員任免、賞罰裁定等,直接體現帝王意志。

  2. 曆史演變

    • 早期權威性:漢代至唐代,手诏因帝王親筆而備受重視,如《東觀漢記》記載漢明帝賜東平王劉蒼手诏,以“骨肉天性”強調親族關系。
    • 後期變化:宋代以後,部分帝王手诏由近臣代筆,導緻“禦筆手诏”概念出現,權威性有所稀釋。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特殊場合,例如:

    • 政治籠絡:宋高宗曾以手诏褒獎嶽飛,稱“卿忠智冠世”;
    • 緊急命令:嘉靖帝遇重大事務時親書手诏,甚至賜字“忠勤敏達”以示恩寵。
  4.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可借喻上級領導親筆籤署的重要指示,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或曆史題材作品。

注:如需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唐國史補》《朝野類要》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奧庰曝光表邊帥鼻息如雷差謬澄澈出秀徂風燈爆蠹吏風義攻無不克宮葉廣武沽美酒古制颢魄河伯度事小吏皇水惠連嘉草賈閣枷項雞廉經邦緯國炯戒就傅吉兇禍福恐慮貌合形離覓便彌敬冥到謀無遺谞木偶片努勁兒炮張破記錄前歌後舞乾暵青翰棹清尊親接诠解髯龍散耍蓍龜家率真鉥心刳形阘懦他誰騰貴填堵鐵花悟物湘妃墓小家碧玉西僰撷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