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單的黃莺。 唐 劉長卿 《過鄭山人所居》詩:“寂寂孤鶯啼杏園,寥寥一犬吠桃源。” 唐 武元衡 《春曉聞莺》詩:“寥寥蘭臺曉夢驚,緑林殘月思孤鶯。”
“孤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面的含義和用法:
字面指孤單的黃莺,常比喻獨自一人、無伴侶或同伴的狀态。該詞通過“孤”(孤獨)與“莺”(象征自由靈動的鳥類)的對比,生動刻畫了人在世間獨行的寂寥感。
最早見于唐代詩歌:
該詞兼具自然意象與人文情感,既是對鳥類生态的客觀描述(如黃莺常成對活動,離群者顯孤單),也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物喻情”的審美範式。其意境與“孤雁”“離鸾”等意象有相似情感内核。
《孤莺》指的是孤雌鳥,即與雄鳥分離的雌性鳥。
《孤莺》的拆分部首是“十”和“艹”,表示該字的部首為“十”和“艹”部。它共有8畫。
《孤莺》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孤」的本義是獨自、單獨,「莺」則指的是一種鳥類,即鳥科黃鹂屬的鳴禽。合在一起表示雌性黃鹂鳴叫時的獨自狀态。
《孤莺》的繁體字為「孤鶯」。
在古代,「孤莺」的發音和現在相同,但是寫法稍有差異。在《康熙字典》中,「孤莺」的字形是「孤鶯」,隻有「鶯」的字形和現代不同。
1. 在那靜谧的夜晚,我聽到了孤莺的悲鳴聲。
2. 孤莺獨自一人停在枝上,絲毫不為寂寞所動。
孤雁、孤狼、莺歌燕舞、莺聲燕語等。
孤雌、雌鳥、雌鳥獨啼。
齊鳴、合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