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起衣領。多比喻抓住要點。語本《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壑西北有遙巘最高,如負扆挈領,擁立廻環。”
(2).帶領。《英烈傳》第二十回:“ 章溢 、 葉琛 挈領家眷并行李,已等候多時。”
猶言斷頸。挈,通“ 契 ”。《戰國策·秦策三》:“臣戰,載主契國,以與王約,必無患矣;若有敗之者,臣請挈領。” 王念孫 《讀書雜志·戰國策一》:“挈讀為栔,栔,斷也,猶言‘臣請斷頸’耳。”
“挈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指“提起衣領”。這一動作常用于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或要點,例如成語“提綱挈領”即表示抓住綱領、簡明扼要地處理問題。
引申含義
“挈領”的核心意義是抓住關鍵與引領方向,既可用于抽象表達(如寫作、管理),也可用于具體行為(如攜帶親屬)。其豐富内涵體現了漢語中“以小見大”的思維特點。
挈領(qiè l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挈”和“領”組成。它是一個動詞短語,指的是握住、牽引或帶領着别人的領子。
挈(qiè)的部首是手,總計5劃。領(lǐng)的部首是頁,一共6劃。
挈領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易經·乾卦》中。在古代,挈領多用于形容帶領或引導他人,使他人跟隨自己的指引行動。這個詞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較高,具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
在繁體字中,挈領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例如在秦朝時期(公元前221-206年),挈的原始形态是“百鳥飛”,後演變為像手拉扯一個物體的形象。領的古代形态是“産品展售”。
以下是一些關于挈領的例句:
1. 他挈領而行,衆人緊隨其後。
2. 老師挈領帶動學生們整齊地行進。
3. 我們必須要挈領而進,共同努力。
挈領的一些組詞包括:挈袖(牽引袖子)、挈包(帶着包袱或背包)等。
與挈領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帶領、引導、領導、引領等。
與挈領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放手、解放、釋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