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讦指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兇》:“翌日,敕以 磻叟 誣罔上聽,訐斥大臣,除名為民,流 愛州 。” 宋 馬令 《南唐書·誅死傳·褚仁規》:“ 仁規 方承恩遇,猥被摧折,不勝忿恚,乃上書自陳無過,而為讒佞所間,辭甚訐斥。”
“讦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通過激烈的言辭對他人行為或觀點進行揭露、批評和譴責,帶有公開指責的意味。例如在辯論中,一方可能因對方言行不當而“讦斥”其錯誤。
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語境,如學術讨論、社會批評或嚴肅的人際溝通中,強調批評的尖銳性和直接性。
延伸關聯
《讦斥》是一個含有貶義的動詞,意指公開批評、譴責或斥責某人或某事物的言辭或行為,常常是因為其不道德、不公正或不正當的行為而進行訓斥。
《讦斥》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斤”,其中“言”為主部首,“斤”為輔部首。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讦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說文解字》等古代字書中都有記載。由于其貶義含義,一般用于批評、譴責和斥責某人或某事物。
《讦斥》的繁體字為「訐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讦斥」的變體寫法有一定差異,例如在《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中,「讦」字分别可以寫作「訐」和「㭻」。
1. 他因為觸犯法律被讦斥了。
2. 媒體對政府腐敗行為的讦斥使得民衆開始關注和反思。
3. 不要因為一時的沖動而對他人進行讦斥。
讦論、讦罵、讦讪
譴責、斥責、抨擊
表揚、贊美、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