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licit comments (on one’s writing)] 请求指导纠正
就正于恩师
(1).向人求教,以匡正学识文章的讹误。常用作谦辞。语出《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明 方孝孺 《与陈敬斋书》:“某往岁尝获与进,遂以拙稿就正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 ********* 《<萍踪寄语初集>弁言》:“现在先把以 英国 为段落的编成初集出版,就正于国内外的读者和朋友们。”
(2).归于正道。《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
“就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谦辞:请求指正
指向他人请教以纠正自己的学识或文章错误,常见于学术或创作场景。例如“就正于恩师”。该用法源自《论语·学而》中的“就有道而正焉”,强调向有德之人求教以修正自身不足,如明代方孝孺《与陈敬斋书》中“遂以拙稿就正焉”即为此意。
归于正道
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为“遵循正义或回归正途”,如《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注引“反邪就正以建大功”。此义项强调道德或行为上的修正,但使用频率较低。
总结
“就正”的核心含义是“请求他人匡正”,谦逊表达对他人学识的尊重,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其引申义“归于正道”则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就正是一个中国成语,意指端正、正确。它通常用来形容言语行为端庄得体,符合道义和道德的规范。
就字的部首是寸(cun),拆分成三个部分:寸、尤、京。它的总笔画数为十一画。
就正最早出现在《左传》这部古代经典中,源自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乐正君子。”后来,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常用成语。
在繁体字中,就正的写法是「就正」。
在古代汉字简化之前,就字的写法是「就」和「正」这两个单独的字,它们分别表示达到和正确的意思。
1. 他言辞就正,毫不含糊。
2. 领导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称他的行动是就正的表现。
1. 就任(jiù rèn):接受职务或任务。
2. 就职(jiù zhí):就任职务。
3. 敬正(jìng zhèng):庄重、严肃。
1. 正确(zhèng què)
2. 端正(duān zhèng)
3. 得体(dé tǐ)
错误(cuò wù)
不端(bù duān)
白纻报庙卑乱残照柴道畅茂长斋车辇寸阴戴奉大筑底厉丁坝东丁芳香烃冯邓風神匐伏夫妻高赞供通寡头鬼謡红衲袄咶剌剪捷减径胶漆交机枸子畯德洛阳社马前围子没羽之虎门宠门政面桶密不通风弥望木驴拏讹头囓臂排偶朴僿襁负弃事染翰成章忍耻偷生人范箬下春如如不动三苍僧腾客生獠沈绵授业解惑说真的挺押五元线符贤妻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