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予帝位。《史記·伯夷列傳》:“ 堯 将遜位,讓於 虞舜 , 舜 禹 之間,嶽牧鹹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
授政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授”(給予、交付)與“政”(政權、政務)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将國家統治權或管理政務的權力正式交給他人,通常用于君主傳位或權臣托付國事的重大政治場景。
交付統治權
指君主将執掌國家的權力移交給繼承者或攝政者。例如新君即位時,先王“授政”标志着權力交接的完成,強調儀式的正式性與權威性轉移的合法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23頁。ISBN 978-7-5326-3820-3。
委任治國之責
廣義上可指将處理國家事務的權力委托給重臣或輔政者,如權臣受命“授政”以代行君權,體現權力代理關系。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第1456頁。ISBN 978-7-100-10399-2。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10頁。ISBN 978-7-100-12450-8。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用例,暫未找到可公開訪問的線上詞典鍊接,建議查閱紙質版工具書獲取完整内容。如需進一步驗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網絡版(需訂閱)或《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相關條目。
“授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òu zhèng,其核心含義是授予帝位或政治權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将最高統治權或管理權正式轉交給他人,常見于古代帝王禅讓或權力交接的場景。例如《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堯将帝位讓給舜時,需經過長期考察才“授政”。
曆史典故與引證
該詞源自《史記》,描述堯、舜、禹之間的權力傳承:“堯将遜位,讓于虞舜……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強調權力移交需經過實踐檢驗和積累功績。
擴展解釋
現代語境中,“授政”也可廣義理解為委托管理權或職務傳承,但這一用法較少見,更多保留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相關詞語
與“授政”關聯的詞彙包括“授職惟賢”(根據才能委任職位)、“發政施仁”(推行仁政)等,均體現權力與責任的關聯性。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卬然逼陡炳晔不在行才質帶牛佩犢丹曲倒懸之急電眼飛步風人绀碧谷策鶴澗虎鬭龍争胡鹿架構機帆船靜點儆懼精思進項救全鹫室疾行拒收鲙殘筐筥庫平淚漣靈姑銔糜粉民富國彊眯齊木強木突槃珊僑鄉秦典清倌人輕涼青蘋秋華求竈頭不如告竈尾勸厲卻蘇衽席無别讪謗識鑒適秝霜竿水蒼佩天産題本鐵案土圭頽虧脫肩伍參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