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簸箕的底部。箕底前寬後狹,用以喻相似之物。《文選·宋玉<高唐賦>》:“上至觀側,地蓋厎平,箕踵漫衍,芳草羅生。” 李善 注:“箕踵,前闊後狹,似箕;衍,平貌。言山勢如簸箕之踵也。” 張銑 注:“山之形如簸箕之掌而寬大。”
“箕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綜合搜索結果可歸納如下:
指簸箕的底部,因簸箕前寬後窄的形狀特征,常被用來比喻相似的地形或事物。例如《文選·宋玉<高唐賦>》中描述山勢時提到“箕踵漫衍”,李善注解為“前闊後狹,似箕”()。
字義拆分:
比喻用法:
建議需要學術引用時,優先參考《文選》原注或權威古籍注解。
《箕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背部。表示人的背部部位。
《箕踵》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和“足”,其中“⺮”為竹子的部首,也是由三個橫畫組成的;“足”為“走”的部首,由四個豎畫和一橫畫組成。
《箕踵》一詞來源于《莊子·外篇·養生主》:“輿盡而後悟,箕踵而後視。”意思是指在忍受到最後一刻才能領悟,背部才能回首。
《箕踵》的繁體字為「箕踵」。
在古時候,箕踵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箕踵的字形為「䧞釗」和「䧞陟」。
1. 他曾經感到世界壓在自己的箕踵,但終究努力扭轉了命運。
2. 當你站在大自然面前,感受到箕踵的力量,你才能真正領悟到生命的偉大。
箕踵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箕風(爽朗而溫暖的風)
近義詞可以參考與箕踵相關的其他成語,例如:背脊、背部
反義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對應。與箕踵相反的概念可以是正面、面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