荜撥的意思、荜撥的詳細解釋
荜撥的解釋
植物名。多年生藤本植物。中醫用幹燥果穗入藥。《說郛》卷一百引 唐 锺辂 《前定錄·張寶藏》:“ 太宗 苦于氣痢,衆醫不效…… 寳藏 嘗困是疾,即具疏以乳煎蓽撥方進,上服之立瘥。”
詞語分解
- 荜的解釋 荜 (蓽) ì 同“筚”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撥的解釋 撥 (撥) 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撥動。把鐘撥準了。撥冗(推開繁忙的事物,抽出時間)。撥雲見日。 分給:撥發。撥款。撥付。 治理:撥亂反正。 掉轉:撥轉馬頭。 量詞,用于成批的,分組的:分成兩
網絡擴展解釋
荜撥(拼音:bì bō)是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屬于胡椒科胡椒屬,其幹燥果穗可入藥或作為香料使用。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荜撥主要産于中國雲南、廣西、廣東等地,莖細長如筷子,葉片呈卵狀心形,表面有細腺點,幼枝被粉狀短柔毛。果穗呈圓柱形,黑褐色,由密集的小漿果集合而成,具有類似胡椒和柏樹的混合香氣,辛辣味明顯。
二、藥用價值
- 性味歸經:性熱、味辛,歸胃、大腸經。
- 主要功效:
- 溫中散寒:緩解胃寒腹痛、嘔吐腹瀉、冠心病心絞痛等;
- 抗炎殺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 醒脾開胃:改善脾胃虛寒導緻的食欲不振。
- 用法與注意:需遵醫囑控制劑量,過量可能引發不適。
三、烹饪應用
在鹵水或麻辣配方中,荜撥常用于矯味增香,其辛辣味能提升辣味層次,同時去除食材腥膻。
四、曆史記載
唐代《前定錄》記載,荜撥曾用于治療唐太宗的氣痢,乳煎荜撥方的療效被認可。
荜撥既是中藥材,也是特色香料,兼具藥用與調味功能。使用時需注意其辛熱特性,避免過量。如需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中醫藥百科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荜撥(bì bō)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艹(草字頭)和勹(包圍),筆畫數共計11畫。荜撥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繁體為菜摞。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技術,用來指代将莊稼等農作物整齊地堆放在一起的一種方式。荜撥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指代整齊平放、摞放的意思。以下是荜撥的一些例句:
1. 他把書本荜撥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
2. 這些衣服被荜撥地疊放在抽屜裡,一目了然。
除了荜撥,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組詞:荜撥整齊、荜撥擺放、荜撥堆疊
近義詞:整齊、摞放、整齊擺放
反義詞:雜亂、無序、亂丢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