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論的意思、白論的詳細解釋
白論的解釋
猶空言。《晉書·劉毅傳》:“徒結白論,以為虛譽,則品不料能,百揆何以得理,萬機何以得修?”《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五年》:“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長,以狀取人,則為本品之所限,徒結白論而品狀相妨。” 胡三省 注:“白,素也。釋素餐者以為空餐。白論,猶空言也。”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專業解析
"白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可理解為以下兩層意思:
-
淺顯的言論或空泛的議論
- 釋義: 指内容淺薄、沒有深刻見解或實際價值的言論、議論或學說。"白"在此有"空白"、"徒然"、"無價值"的意味,"論"指言論、論述。
- 來源依據: 此釋義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有所體現,指内容空泛、不切實際的議論。
- 示例: "其言多為白論,不足采信。"(他的話多是些空泛的議論,不值得采納相信。)
-
辯白、申辯的言論
- 釋義: "白"在此作動詞用,意為"說明"、"辯白"、"陳述"。"白論"即指為自己或他人進行辯解、說明的言論。
- 來源依據: 此義項在古籍中可見,如清代小說或筆記中偶有使用。"白"作"說明"、"陳述"解在古漢語中常見,如"表白"、"自白"。
- 示例: "聞有冤情,遂上堂為之白論。"(聽說有冤情,于是上公堂為他申辯。)
總結與使用注意:
- "白論"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較生僻的詞彙。
- 理解其含義必須緊密結合上下文。第一種含義(空泛之論)相對更常見于對古文的解讀中,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第二種含義(辯白之言)則更側重于陳述行為本身。
- 在當代寫作或交流中,通常會用更常用的詞彙替代,如"空談"、"空論"、"泛論"(對應第一義),或"申辯"、"辯解"、"陳詞"(對應第二義)。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全、釋義最詳盡的工具書之一,對"白論"的上述義項有明确收錄和解釋。您可通過各大圖書館或線上辭書平台(如"漢典" zdic.net 等,但請注意核實其釋義是否直接引用自權威紙質版辭書)查詢相關條目。
- 古代文獻用例: 釋義的可靠性也基于該詞彙在古代文獻中的實際使用情況。研究古籍(如通過"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專業數據庫)可以找到印證兩種含義的例句。
網絡擴展解釋
“白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白論”指毫無根據的言論或空談,強調言論缺乏事實依據或實際意義。其中“白”意為“空白、無内容”,“論”即“言論、讨論”,合起來可理解為“空洞的議論”。例如,在曆史典故中,若有人虛構不實之言,可能被指責為“白論”。
二、引證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劉毅傳》和《資治通鑒》,用于批評官員選拔制度中的空談現象。例如:
- 《晉書》提到“徒結白論,以為虛譽”,指僅憑空談獲取虛名;
- 胡三省在注釋《資治通鑒》時進一步解釋:“白論,猶空言也”。
三、用法與近義詞
- 用法: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形容脫離實際的言論。
- 近義詞:空談、虛言、無稽之談。
- 反義詞:實論、真知灼見。
四、英文翻譯
英文中可譯為“empty talk”或“groundless statements”,強調言論的虛無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資治通鑒》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剝運兵仗部選超然杵搏石俶爾搐搦道人頭點唱調一丢翻鬥疊獨酲惰窳凡調分音服除剛風共進勾斷貫想過愛揮毫落紙谏曹警報器警粹警異聚餐亢答砍瓜切菜龛火苛娆窟室濫竽充數牢監厘改臨沒買面子沒成兒美恣恣谟典年夜滂薄拚命頗颣佥謀錢塘湖春行清蘇青橐三大殿僧宮石墨缌衰俗疑陶真通瑩頭三腳難踢無神論蕪荑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