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木樨的意思、木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木樨的解釋

同“ 木犀 ”。1.指木犀花。 宋 朱敦儒 《菩薩蠻》詞:“新窨木樨沉,香遲鬥帳深。”《紅樓夢》第八七回:“ 黛玉 道:‘好像木樨香。’ 探春 笑道:‘ 林姐姐 終不脫南邊人的話。這大九月裡的,哪裡還有桂花呢?’”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五七:“問我清遊何日最?木樨風外等秋潮。”

(2).指食物烹調中加雞蛋者。 清 梁恭辰 《北東園筆錄·諱不知》:“嘗聞有一南客不食雞卵,初至北地早尖,下輿入店,呼店夥甚急,其狀似甚飢,開口便問:‘有好菜乎?’答曰:‘有木樨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木樨,是漢語中對特定植物的傳統稱謂,具有明确的植物學指向和豐富的文化内涵。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植物學本義 指木樨科(Oleaceae)木樨屬(Osmanthus)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尤以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為代表。特征為:

  1. 枝葉形态:樹皮灰褐色,小枝黃褐色;單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全緣或具細鋸齒。
  2. 花朵特征:聚傘花序簇生于葉腋;花冠四裂,常見黃白色(銀桂)、橙黃色(金桂)或橙紅色(丹桂);香氣馥郁,花期多集中于秋季。
  3. 果實與生長:核果橢圓形,熟時紫黑色;性喜溫暖濕潤環境,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二、詞源與别稱 “樨”字本義指木質紋理細密的樹木,後專指此類香木。其别稱體系豐富:

三、文化引申義

  1. 飲食文化:
    • 木樨肉:傳統魯菜,因炒蛋形似桂花碎瓣得名(清代《調鼎集》記載“木樨肉”做法)。
    • 木樨露/木樨茶:桂花蒸餾制露或窨制花茶,具藥用與飲用價值(明代《食物本草》:“桂花可制香茶”)。
  2. 文學意象:
    • 象征高潔品格(屈原《離騷》“援北鬥兮酌桂漿”)。
    • 寄托秋思鄉愁(白居易《憶江南》“山寺月中尋桂子”)。
    • 隱喻科舉及第(“蟾宮折桂”典出《晉書·郤诜傳》)。

四、常見誤辨 需區别于同名異物:

權威參考資料

  1. 植物分類:《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Flora of China)木樨科條目。
  2. 語言釋義:《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木樨”詞條。
  3. 曆史文獻: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王象晉《群芳譜·花譜》。
  4. 飲食文化:《中國烹饪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木樨肉”制法源流。

網絡擴展解釋

“木樨”是漢語中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植物名稱
    木樨(拼音:mù xī)即桂花,是木樨科常綠灌木或喬木,學名Osmanthus fragrans。常見品種包括丹桂、金桂、銀桂、四季桂等,秋季開白色或黃白色小花,香氣濃郁,兼具觀賞和香料用途。

  2. 烹饪術語
    在北方菜肴中,“木樨”代指炒碎的雞蛋,因顔色類似桂花而得名。例如經典菜品“木樨肉”,即以雞蛋、木耳、肉片等烹制而成。


二、詳細解析

  1. 植物特征與文化意象

    • 形态:樹高可達18米,葉片革質,橢圓形;花簇生于葉腋,極芳香,花期9-10月。
    • 文化象征:古代詩詞常以木樨喻高潔,如宋·朱敦儒“新窨木樨沉,香遲鬥帳深”;《紅樓夢》中黛玉聞香辨木樨,體現其雅緻意象。
    • 實用價值:花可制茶、糕點、釀酒,如桂花糕、桂花釀等。
  2. 烹饪中的特殊用法
    北方方言為避免直呼“雞蛋”,借用“木樨”形容炒蛋的碎黃狀。例如木樨湯、木樨飯等,此用法源于曲阜孔府菜,後傳入北方并演化。


三、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桂花品種或菜譜細節,可參考植物學資料或地方菜系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媕娿暗陬百年樹人飽脹便民房秕糠蟬蛻乘旦陳景潤村區邨塾代運單孑抵排惰貧放空官邑古壘唃厮羅黃鱓回馬江筆江東三虎踐臨佼黠及冠糾駮糾合之衆客亭空想社會主義麳麰雷霆萬鈞涼暄狸首面情綿弱靡旌民夫納悶嵲屼樸斲搶呼鉛霜上浣莘老蓍卦市兩十世單傳順天應人孰誰鎖锢踏籍同居窊隆菀抑衛生所烏弓小強小庾稀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