搔首的意思、搔首的詳細解釋
搔首的解釋
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蹰。” 唐 高適 《九日酬顔少府》詩:“縱使登高隻斷腸,不如獨坐空搔首。” 清 納蘭性德 《霜天曉角》詞:“休為西風瘦,痛飲頻搔首。” 歐陽予倩 《關王廟》:“看起來絕了望生機已斷,對蒼天我這裡搔首無言!”
詞語分解
- 搔的解釋 搔 ā 撓,用手指甲輕刮:搔癢。搔頭。隔靴搔癢。 古同“騷”,擾亂。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首的解釋 首 ǒ 頭,腦袋:首飾。首級。首肯(點頭表示同意)。 領導的人,帶頭的:首領。元首。首腦。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屆。首創。首日封。首義(首先起義)。 出頭
網絡擴展解釋
“搔首”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以手抓撓頭部的動作,多用于形容人處于焦急、煩悶或若有所思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搔”意為抓撓,“首”指頭部,字面即“用手抓頭”。
- 引申義:常表達内心焦慮(如《詩經·邶風·靜女》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蹰”)、苦思(如納蘭性德“痛飲頻搔首”)或無奈(如歐陽予倩“搔首無言”)的情緒。
-
文學出處與用法
- 古代典籍:最早見于《詩經》,後常見于唐詩宋詞。例如唐代高適《九日酬顔少府》中“不如獨坐空搔首”,清代納蘭性德以“搔首”表達借酒消愁的怅惘。
- 現代語境:可用于描述人因困惑或煩躁而抓頭的動作,如“搔首踟蹰”;但“搔首弄姿”則含貶義,形容故作姿态。
-
英文翻譯與結構
- 直譯:scratch one's head(字面抓頭)。
- 詞性結構:“搔”為左右結構動詞,“首”為上下結構名詞。
-
使用注意
-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口語中較少直接使用。
- 需結合語境判斷情感色彩,避免與負面表述混淆(如“搔首弄姿”)。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詩經》《全唐詩》等文獻,或訪問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搔首的意思
搔首(sāo shǒu)是一個成語,意為抓頭發,形容尴尬、無法解決問題或者感到困惑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搔首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首(頭),分别由3個和9個筆畫組成。
來源
搔首最早出現在漢代劉向的《新序·離騷》注中,原句為“拊心搔首以緩智。”後來被廣泛引用,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繁體
搔首的繁體字為搔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搔首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由扌和首這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
1. 面對難題,他隻能搔首思考。
2. 在工作中遇到瓶頸,他不停地搔首憂慮。
組詞
搔首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搔首弄姿、搔首弄青梅。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愁眉苦臉、一籌莫展、茫然不解
反義詞:解決問題、得心應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