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難的意思、駁難的詳細解釋
駁難的解釋
亦作“駮難”。駁诘,辯駁責難。 唐 劉知幾 《史通·暗惑》:“今聊與一二,加以駁難。” 宋 蘇轼 《論給田募役狀》:“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寬剩錢以為它用,故更相駮難,遂不果行。” 清 姚鼐 《儀鄭堂記》:“迄 魏 , 王肅 駮難 鄭 義,欲争其名,僞作古書,曲傅私説。”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約以為駁難攻讦,至于忿詈,有違古之儒風,足以贻譏多士的罷。”
詞語分解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 難的解釋 難 (難) á 不容易,做起來費事:難處。難度。難點。難關。難熬。難耐。難産。難堪。難題。難以。難于。困難。畏難。急人之難。 不大可能辦到,使人感到困難:難免。難為。難保。難怪。難倒(僶 )。難道。難
網絡擴展解釋
“駁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面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bó nàn(部分資料也标注為bó nán,但主流讀音為nàn)
- 詞義:指通過辯駁和責難來反駁對方的觀點,強調在質疑中論證己方立場。包含“駁诘”“辯駁責難”等層次,常見于學術或正式讨論中。
詳細釋義
-
構成解析
- 駁:本義為顔色混雜,引申為反駁、辯駁;
- 難:質問、責難。
兩者結合後,意為通過邏輯或事實對他人論點進行批駁并施加責難。
-
曆史用例
- 唐代劉知幾《史通》中提到“加以駁難”,指對史實疑點進行考辨;
- 宋代蘇轼在奏章中描述大臣因利益分歧“更相駁難”;
- 清代姚鼐的《儀鄭堂記》記載了王肅對鄭玄學說的駁難,體現學術争論;
- 魯迅曾用該詞描述章太炎論戰風格,指其言辭激烈但不失儒士風範。
-
用法特點
- 多用于書面語,如論文、辯論等嚴肅場景;
- 可作動詞(如“駁難攻讦”)或名詞(如“遭到駁難”)。
示例參考
- 現代語境:“針對這一理論,學界提出了多條駁難,認為其數據支撐不足。”
- 經典引用:“荒謬的言論,應予駁難。”(《漢語大詞典》)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史通》《論給田募役狀》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難》一詞的意思是指針對某一論點或觀點提出批駁和質疑的行為或表達方式。其拆分部首是馬和辛,共有13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駁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駁難」的「駁」字可以寫作「撥」,表示動作上推翻或駁斥;「難」字則可以寫作「難」,表示困難或難以接受。
以下是《駁難》一詞的例句:
1. 我對他的觀點提出了駁難,希望他能給出更充實的論據。
2. 這是一個充滿了駁難和争辯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保持批判性思維。
一些與「駁難」相關的組詞包括:反駁、駁回、駁斥、質疑等。
與「駁難」意思相近的詞有:批駁、辯駁、否定等。
相反意思的詞包括:接納、認同、接受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