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壇宗伯;詩壇領袖。 唐 杜甫 《石硯》詩:“ 平公 今詩伯,秀發吾所羨。” 宋 劉過 《湖上》詩:“莫惜高吟三十韻,敢煩詩伯為平章。” 清 孫枝蔚 《海陵喜遇鄧孝威有贈》詩:“此時對詩伯,情誼倍相親。”
“詩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詩伯”指詩壇的領袖或成就極高的詩人,常用來尊稱在詩歌領域有卓越地位的人。該詞由“詩”與“伯”組成:
需注意“伯”在不同語境中的讀音差異,如表示兄弟排行時讀“bǎi”(如“伯仲”),而“詩伯”中讀“b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人的“詩伯”稱號案例,可參考《全唐詩》或宋代詩詞評注類文獻。
詩伯這個詞比較少見,它的意思是指具有詩才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擅長寫詩的文人。
詩伯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讠”和“亻”,其中“讠”是邊旁,表示語言相關的意思,“亻”是人字旁,表示和人有關的意思。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7畫(讠為2畫,亻為4畫)。
詩伯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古代文人們根據其含義創造出來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詩伯的寫法為「詩伯」。
古代漢字在寫法上存在變化,就詩伯而言,古時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古時候詩伯的一種寫法是「诂薄」,也就是用「诂」和「薄」兩個字組合起來表示。
1. 他是個詩伯,經常能在詩歌中表達出内心的感受。
2. 這位作家不隻是一個優秀的散文家,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伯。
組詞:詩意、詩人、詩篇、伯樂、伯仲。
近義詞:詩人、文人、吟遊詩人。
反義詞:文盲、不詩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