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恺悌君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恺悌”意為和樂平易、親切溫和,“君子”在先秦時期特指品德高尚的諸侯卿士,後泛指德行優良的人。合指品德高尚、平易近人且待人寬厚的賢者。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特點
四、例句與延伸
五、文化内涵
該成語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對“君子”的理想化要求,即内外兼修:既需道德高尚,又需具備親民的處世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詩經》等典籍原文。
《恺悌君子》(kǎi tì jūn zǐ)一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恺”、“悌”和“君子”。
1. “恺”字的部首是“心”(xīn),總筆畫數為9,其繁體字為“愷”。
2. “悌”字的部首也是“心”,總筆畫數為10,其繁體字為“悌”。
3. “君子”是一個成語,由“君”和“子”兩個字組成,部首分别為“口”(kǒu)和“子”(zǐ),總筆畫數分别為7和3。
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論語》,其中有“君子恺悌,小人懷惠”之句。意思是指君子有親恩孝悌之德,小人則心懷私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恺”字曾以“愷”寫作繁體字,而“悌”字則保持不變。對于“君子”,則沒有繁體字形式,保持現代漢字的寫法。
以下為《論語》中關于“恺悌君子”的例句:
1. 君子恺悌,小人懷惠。(出自《論語·述而》)
2. 見其聞仁,見其欲不聞也。(出自《論語·述而》)
3.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出自《論語·泰伯》)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
1. 恺悌:指懇切敬愛;
2. 君子之學:指君子應該學習的道德品質;
3. 孝悌:指兒女對父母、兄弟對兄弟的孝順和悌忍。
一些近義詞有:
1. 仁愛:指對他人的愛和關懷;
2. 忠誠:指對國家、組織或他人的忠誠和忠實;
3. 和諧:指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一些反義詞有:
1. 小人:指心胸狹隘、心懷私利的人;
2. 非義:指違背道義、不符合正義的行為;
3. 不悌:指不孝敬、不順從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