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高縆伎 ”。指雜技中走索的藝人。《通典·樂六》:“高絙伎,蓋今之戲繩者也。”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高絙》:“ 梁 有高絙伎雲。今戲繩者,謂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雲,非自 梁 始也。又有弄椀諸伎。 後漢 天子正旦受賀,以大繩繫兩柱,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相逢比肩而不傾。” 清 黃遵憲 《春夜招鄉人飲》詩:“曾見高縆伎,行繩若飛越。” 錢仲聯 箋注引《續漢書·禮儀志》:“以兩大絲繩繫兩柱,中頭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
“高絙伎”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高絙伎”指古代雜技中表演走繩索的藝人,類似于現代的走鋼絲或高空繩索表演者。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也被寫作“高縆伎”,其中“絙”(gēng)通“緪”,意為粗繩,“伎”則指技藝或表演者。
起源與發展
根據《通典·樂六》記載:“高絙伎,蓋今之戲繩者也”,說明唐代已将此技藝歸類為“百戲”之一。宋代高承《事物紀原》進一步提到,類似表演在漢代已有雛形,并非始于梁代。
表演形式
漢代文獻《續漢書·禮儀志》描述:“以兩大絲繩繫兩柱,中頭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展現了藝人高空行走、對舞的高超技巧。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高超的技藝和才華”,認為“高”表程度,“絙”指技藝,“伎”指才能。但此說法缺乏直接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的引申解讀。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涉及曆史或文學研究,優先參考《通典》《事物紀原》等原始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