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高縆伎 ”。指雜技中走索的藝人。《通典·樂六》:“高絙伎,蓋今之戲繩者也。”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高絙》:“ 梁 有高絙伎雲。今戲繩者,謂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雲,非自 梁 始也。又有弄椀諸伎。 後漢 天子正旦受賀,以大繩繫兩柱,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相逢比肩而不傾。” 清 黃遵憲 《春夜招鄉人飲》詩:“曾見高縆伎,行繩若飛越。” 錢仲聯 箋注引《續漢書·禮儀志》:“以兩大絲繩繫兩柱,中頭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
高絙伎是中國古代百戲表演中的一種高空繩索技藝,其名稱由三部分組成:"高"指表演場地的高度,"絙"(音gēng)指粗繩索,"伎"即技藝。該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其"以繩系兩柱,相去數丈,女妓對舞,行于繩上"的表演形式。
其核心特征包含兩方面:一是雜技性,表演者在懸空繩索上完成倒立、跳躍等高難度動作,《舊唐書·音樂志》載有"歌舞戲,有高絙伎、緣竿伎"的宮廷表演記錄;二是儀式性,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該技藝常在元宵節等節慶時于宣德樓前獻演,具有祈福納吉的文化内涵。
這項技藝在曆史發展中形成兩大流派:宮廷系以《新唐書·禮樂志》所述"高絙伎十二人"為代表,注重程式化表演;民間系則如《洛陽伽藍記》描述的寺院雜技表演,更具即興特色。現代研究者認為其技術原理包含"動态平衡控制"和"繩體共振利用"兩大物理學特征,相關研究可見《中國雜技史》第三章。
“高絙伎”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高絙伎”指古代雜技中表演走繩索的藝人,類似于現代的走鋼絲或高空繩索表演者。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也被寫作“高縆伎”,其中“絙”(gēng)通“緪”,意為粗繩,“伎”則指技藝或表演者。
起源與發展
根據《通典·樂六》記載:“高絙伎,蓋今之戲繩者也”,說明唐代已将此技藝歸類為“百戲”之一。宋代高承《事物紀原》進一步提到,類似表演在漢代已有雛形,并非始于梁代。
表演形式
漢代文獻《續漢書·禮儀志》描述:“以兩大絲繩繫兩柱,中頭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于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展現了藝人高空行走、對舞的高超技巧。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高超的技藝和才華”,認為“高”表程度,“絙”指技藝,“伎”指才能。但此說法缺乏直接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語的引申解讀。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涉及曆史或文學研究,優先參考《通典》《事物紀原》等原始記載。
安全理事會阪道陂潢北阮貝葉宮冰稼簸行不升操奇計赢赤臭穿宵連夜垂球倅卒打零蝶意莺情底下陡亂敦勉二紅飯繁禮蕃娈浮上水根絶貢市寒雀含韫诃诘見夢極筆金蘇寄意沮誦開敷考道可蘭經廓清賴是嶺峤露白镂本綿軟命節旁推側引抛淪漂海謙遜清省求田問舍軟木磚贍賜水仙花書簏四下饕貪天行症候忘齒交瓦查五官郎鄉器憲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