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寺的意思、九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寺的解釋

指九卿的官署。《晉書·荀勖傳》:“若欲省官,私謂九寺可并於尚書,蘭臺宜省付三府。”《隋書·百官志中》:“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是為九寺。”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會府台司·九寺》:“ 漢 以來,九卿所治之府,謂之九寺, 後魏 始有三府、九寺之稱,然通其名,不連官號。其以官名寺,自 北齊 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寺是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源自秦漢時期的“九卿”制度,後逐漸演變為隋唐至明清時期的具體職能部門。其名稱與職能在不同朝代略有調整,但核心架構保持穩定,主要分管皇室事務、禮儀、司法、財政等專項工作。以下是具體解析:

  1. 九寺的定義與起源

    九寺最初為秦漢九卿的官署名稱,隋唐時期定型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胪寺、司農寺、太府寺九個獨立機構。這一體系體現了古代“分職設官,各司其守”的行政管理思想。

  2. 各寺職能解析

    • 太常寺:主管禮樂祭祀,如制定典禮、管理天文曆法(參考《周禮·春官宗伯》職能演變)。
    • 光祿寺:負責皇室膳食、宴飨事務,明代後并入禮部。
    • 衛尉寺:掌管宮門禁衛與兵器庫藏,清代職能歸入侍衛處。
    • 宗正寺:管理皇族宗譜、姻親事務,清代改為宗人府。
    • 太仆寺:統籌全國馬政與皇室車駕,清末因軍事改革裁撤。
    • 大理寺:作為最高司法機構,負責案件複核,與刑部、都察院并稱“三法司”(來源:《唐六典·卷十八》)。
    • 鴻胪寺:主理外賓朝觐、喪葬儀制,職能類似現代外交部禮賓司。
    • 司農寺:掌管糧食倉儲、田賦征收,明代并入戶部。
    • 太府寺:監管國庫財物與貿易,宋代後職能分化至戶部與工部。
  3. 曆史地位與演變

    九寺在隋唐時期職權達到頂峰,宋元以後逐漸被六部取代,至明清僅保留大理寺等少數機構。這一變化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從“事務分權”向“職能集中”的轉型(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職官制度卷》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九寺”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如下:

一、起源與職能

“九寺”最初指九卿的官署,屬于秦漢時期中央行政機構的核心組成部分。九卿輔佐三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分管不同政務,其官署統稱為“寺”,職能類似現代部委,如太常寺掌宗廟禮儀(類似文化部),大理寺主刑獄(類似最高法院)。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确立:漢承秦制,明确九寺為九卿的辦公機構,包括太常、光祿勳、衛尉等,負責禮儀、宮廷、司法等事務。
  2. 南北朝至隋唐調整:北齊時期官署名稱與官職結合,如“太常寺”;唐代九寺職能細化,例如鴻胪寺掌外交禮儀,司農寺管糧食倉儲。
  3. 逐漸衰落:三國後九寺地位下降,部分職能被尚書省取代,至明清時多并入六部或改為其他機構(如大理寺改為大理院)。

三、具體組成(以唐代為例)

九寺名稱 主要職能
太常寺 宗廟禮儀、祭祀
光祿寺 宮廷膳食、宴會
衛尉寺 兵器儀仗管理
宗正寺 皇族事務
太仆寺 馬政與車駕
大理寺 案件審理
鴻胪寺 外交與民族事務
司農寺 糧食倉儲、賦稅
太府寺 國庫與貿易

四、與佛教“寺”的區别

“寺”原為官署稱謂,後因東漢白馬寺的建立(為安置西域高僧而沿用“寺”名),逐漸演變為佛教場所的專稱。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變遷或具體朝代差異,可參考《晉書》《隋書》等史料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寵八丁兵白丹百年大業不窮操衣茶樓巉崪趁趁摸摸城濮之戰晨征辭條大機達練钿金凍青鬥升耳孫法雲地豐城神物敷腴工籍宮棋過午不食故衆寒床橫恣鴻疏畫荻教子奸唯兼燭稽考謹行儉用鸠衆龍馭毛錐綿瓞面折廷争眇小墨路奴顔婢膝黔皁青阿輕飛青臯窮民秋明區區碌碌熱鬧場受姓死有餘責燙面填壓停頭體議圍困溫順餡兒餅閑正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