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折廷争的意思、面折廷争的詳細解釋
面折廷争的解釋
謂在朝廷上犯顔直谏,據理力争。《史記·呂太後本紀》:“ 陳平 、 絳侯 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劉氏 之後,君亦不如臣。’”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南衙羣官,面折廷争,陛下嘗不得舉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何聊乎?”《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二年》:“ 耶律楚材 面折廷争,言人所難言,人皆危之。”亦作“ 面折庭争 ”、“ 面折廷諍 ”。《漢書·公孫弘傳》:“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争。”《遼史·蕭岩壽傳》:“ 巖壽 廉直,面折廷諍,多與 乙辛 忤,故及於難。” 清 侯方域 《湯禦史傳》:“﹝ 湯兆京 ﹞慷慨言天下事,數面折廷諍。” 章炳麟 《變法箴言》:“争變法者,吾未見其有面折廷諍、千人皆靡者也。”
詞語分解
- 面折的解釋 當面批評、指責。《史記·汲鄭列傳》:“ 黯 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南史·劉苞傳》:“ 苞 居官有能名,性和直,與人交,面折其非,退稱其美。”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 王湛
- 廷争的解釋 在朝廷上向皇帝極力谏诤。《史記·呂太後本紀》:“ 陳平 、 絳侯 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劉氏 之後,君亦不如臣。’”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徐 大理 有功 ,每見 武
網絡擴展解釋
“面折廷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àn zhé tíng zhē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釋義
- 字面含義:
- 面折:當面指出别人的過失并指責;
- 廷争:在朝廷上據理力争。
合指敢于直言進谏,不畏權勢的品德。
2.出處
- 出自《史記·呂太後本紀》:
“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陳平與周勃讨論治國能力時的對話,後多用于形容忠臣直谏的典故)。
3.用法與語境
- 褒義色彩:多用于贊揚官員或士人敢于直言、堅持原則的品格。
- 結構特點:可作謂語、定語,如“耶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難言”(《續資治通鑒》示例)。
4.近義詞
5.延伸知識
- 曆史背景:該成語多用于描述古代忠臣在朝堂上的行為,如西漢公孫弘“不肯面折庭争”(《漢書》記載)。
- 文化意義:體現了儒家推崇的“以道事君”精神,強調士大夫的責任與風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用法示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史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面折廷争:詞義和來源
《面折廷争》這個詞形容一個争論激烈、對抗激烈的場景,意思是面對面地争吵,鬥争激烈,思想上、行動上存在較大的矛盾。
該詞由三個漢字組成:
- 面 (miàn):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面,并且它的筆畫數是9畫。面表示的是人的臉盤、表面。
- 折 (zhé):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手,并且它的筆畫數是7畫。折表示的是折斷或彎曲。
- 廷 (tíng):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廴,并且它的筆畫數是7畫。廷表示的是宮庭、朝廷。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增廣賢文·度己章》中,“面折”,意指正面對抗、抗争。後來加入“廷”字,表示争議在朝堂或宮廷之中。
繁體寫法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面折廷争》這個詞在繁體中為「面折廳爭」,還是由面、折、廷這三個字組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面的古寫形态為「靣」,折的古寫形态為「折象揮」,廷的古寫形态為「廷旌扃」。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兩位候選人在辯論會上進行了激烈的面折廷争。
組詞:面對面、折斷、廷議。
近義詞:對立、争辯、激烈争論。
反義詞:和諧、協商、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