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鴻疎 ”。謂通信稀少。 清 蒲松齡 《三月初一日答楊恩縣書》:“南北鴻疏,久失修候,悚息悚息。” 清 蒲松齡 《廿日答常同年書》:“經霜逾晨,南北鴻疎,遙想當年,徒勞悵惘。”
“鴻疏”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鴻疏”指書信往來稀少或通信聯繫減少,多用于形容因地域阻隔或時間推移導緻的人際疏遠。該詞由“鴻”(古代指代書信,源自“鴻雁傳書”的典故)和“疏”(稀疏、疏遠)組合而成。
最早見于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書信:
該詞具有較強文言色彩,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聯繫變少”“書信稀疏”等白話表達。在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中使用時,需注意上下文的適配性。
《鴻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分别由“鳥”和“疏”兩個部首組成。
鳥作為一個部首表明這個詞和鳥有關,而“疏”則表示稀疏、缺少的意思。所以,整個詞語的意思是指鳥類分散得非常稀疏。
鳥:部首“鳥”,拼音“niǎo”,筆畫數4。
疏:部首“疒”,拼音“shū”,筆畫數8。
《鴻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中的“希聲”一詞使用了“鴻疏”的意思,表示聲音稀疏減弱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鴻”部分由“鳥”和“弓”兩個部首組成,而“疏”則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相對現代的簡化字來說,漢字更加繁複。對于“鴻疏”這個詞,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如下:
鴻疏
1. 鳥兒在天空中鴻疏而飛。
2. 人群中的守衛分散得鴻疏。
3. 在這片稻田中,村民的腳步顯得鴻疏而緩慢。
1. 鴻雁(hóng yàn):指大雁,也用來形容人多的情況。
2. 疏散(shū sàn):指分散、排遣。
3. 疏忽(shū hū):指粗心大意,不仔細。
1. 近義詞:稀疏、空曠、稀少。
2. 反義詞:稠密、密集、聚集。
以上就是關于《鴻疏》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說明。【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