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文的意思、吏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文的解釋

指官府文牍。《新唐書·裴延齡傳》:“ 永貞 初,度支建言:‘ 延齡 曩列别庫分藏正物,無實益而有吏文之煩。’乃詔復以還左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吏文”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官府文牍,即古代官方機構使用的公文、文書。拼音為lì wén。

  2. 曆史出處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裴延齡傳》:“永貞初,度支建言:‘延齡曩列别庫分藏正物,無實益而有吏文之煩。’”此處描述裴延齡因繁瑣的官府文書管理問題被诟病。

  3. 構成分析

    • 吏:指舊時官員或低級公務人員(如“胥吏”“官吏”);
    • 文:指文字、文書,此處特指官方文件。
  4. 相關文獻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中,反映古代行政運作中的文書管理現象,例如唐代財政官員對公文繁冗的批評。

總結來看,“吏文”是古代行政體系中的專用術語,強調官府公文的正式性與事務性,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文

吏文(lì wén)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吏字是一個多音字,可以讀作“lì”,表示官職,也可以讀作“lí”,表示幹練、精明。文字讀作“wén”,表示文字、文章。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吏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字旁,共包含6個筆畫。文字的拆分部首是文旁,共包含4個筆畫。

來源

吏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體系。吏指的是官員,文指的是官方的文書、文件。吏文合在一起表示官員的文書、文書内容等。

繁體

吏文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吏字的古代寫法常常将口字旁寫成将字旁(即上部是一橫),例如《說文解字》中的形狀;文字的古代寫法中,文旁下面有一個丿,例如《說文解字》中的形狀。這些古代寫法逐漸演化為現代的形狀。

例句

1. 官吏要熟練掌握吏文,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2. 這份吏文中包含了重要的政策指令。

組詞

吏長、吏部、吏治、吏員、文風、文化、文明、文人

近義詞

政務、公文、命令、公事

反義詞

民間、文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