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o sb.'s face;before sb.'s eyes;face to face]∶當某人在場時
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
(2) [to his teeth]∶當着面和直對,尤指藐視
我能夠有這樣一天當面申斥他
(1).面對面;在面前。 唐 杜牧 《商山富水驿》詩:“邪佞每思當面唾,清貧長欠一杯錢。”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三折:“異人難遇,怎好當面錯過。”《儒林外史》第四回:“恰好 江 南 張王 送了他一罎小菜,當面打開看,都是些瓜子金。” 巴金 《秋》二:“我最恨那種人,整天就在背後說人家閑話,有話又不敢當面說。”
(2). 元 明 時官場用語。謂上堂見官。 元 曾瑞 《留鞋記》第三折:“[ 包待制 雲]那叫冤屈的着他上來。[ 張千 喝雲]如狀的當面。”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三折:“[ 張千 雲]犯婦當面。[旦跪科]。”《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钗钿》:“禦史且教帶在一邊,喚 梁尚賓 當面。”
當作晤面。《初學記》卷二一引 漢 蔡邕 書:“侍中執事,相見無期,惟是筆疏,可以當面。”
“當面”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面對面直接進行某種行為或交流”,強調不通過中間媒介、雙方處于同一空間下的直接互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當”意為“面對”,“面”指“臉”或“方向”,組合後表示“正對着對方的臉/方向”,即面對面。
引申用法
指在對方在場的情況下直接行動或表達,如:
正式場合
用于強調行為的正式性或嚴肅性,例如:“合同需雙方當面籤署才生效”。
日常溝通
突出直接性,如:“有話最好當面說,避免誤會”。
負面語境
常與批評、沖突關聯,如:“他當面揭穿謊言,場面尴尬”。
與“背後”對比
“當面”常與“背後”形成對立,如俗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形容表裡不一。
語氣差異
根據語境可能帶有褒貶色彩:
替代表達
口語中可用“面對面”替換,但“當面”更強調動作的即時性,例如:“當面說清”比“面對面說清”更突出緊迫感。
總結來說,“當面”強調直接、即時的互動,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情感色彩和具體含義。使用時需注意場合,避免因表達方式不當引發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