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喪旛 ”。喪家懸挂的白色狹長形的旗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伍秋月》:“七日啟關,去喪旛,人始知其復甦。” 歐陽予倩 《屏風後》:“我連送終都沒有能去,扶着病回家,看見挂着喪幡白布,父親還是很嚴曆地不讓我進門。”
“喪幡”是傳統喪葬儀式中使用的物品,具體釋義如下:
部分農村地區仍保留使用喪幡的習俗,但形式可能簡化,或與紙紮等殡葬用品結合。城市中則更多以黑紗、白花替代。
喪幡,是指在喪事儀式中用來表示喪家身份和喪事悲痛的旗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于喪事都非常重視,喪家必須依照一定的禮儀進行喪事,而喪幡作為其中的重要道具,承載了喪家的哀思和悲痛。
喪幡的部首是巾(巾字頭部),其筆畫數為14畫。
喪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記載是在《周禮·春官宗伯》中,用來形容官員喪事的儀仗。喪幡的繁體字是「喪幡」。
在古時候,喪幡的寫法可能因地域和曆史時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喪」的上方加兩個點,形成「喪」的字形;幡則保持不變。
1. 在祖父去世後的喪事儀式上,喪幡懸挂在門前,昭示着家中的悲痛。
2. 禮官手持喪幡,引導家屬和親友進入告别廳。
- 喪服:指在喪期内穿着的服飾。
- 喪父:指失去父親。
- 喪事:指喪家所舉辦的葬禮和吊唁活動。
近義詞:喪旗、喪門帷幕。
反義詞:慶旗、慶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