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莩的意思、流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莩的解釋

(1).流浪而餓死的人。 明 唐順之 《救荒渰記》:“餘親見乙巳之災,流莩滿野。”

(2).流浪而餓死。《明史·成祖紀三》:“比聞所屬歲屢不登,緻民流莩,有司坐視不恤,又不以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莩(liú pi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用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流:本義為水流動,引申為移動、漂泊、無固定居所的狀态,如《說文解字》注“流,水行也”。
  2. 莩:通“殍”,指餓死之人。《孟子·梁惠王上》載“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注疏中明确“莩”與“殍”互通,意為餓死者。

二、詳細釋義 “流莩”指因災荒或戰亂而流離失所、饑餓至死的百姓,包含雙重語義:

三、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古代政論,如宋代朱熹《奏救荒事宜狀》提到“流莩塞路,乞嚴敕州縣速行赈濟”,反映古代社會對災荒的應對措施。

網絡擴展解釋

“流莩”中的“莩”是“殍”的異體字,因此“流莩”即“流殍”,指因災荒而流亡并餓死的人。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用以描述饑荒時期的悲慘景象。

具體解釋:

  1. 字義構成

    • “流”指流亡、流浪,強調因災荒被迫離開原居地;
    • “殍”(或“莩”)指餓死的人,特指因饑荒而死亡者。兩字組合後,突出災民在逃亡過程中因缺糧而死亡的境況。
  2.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災荒場景,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塗有餓莩”即類似用法。現代漢語中更常用“餓殍遍野”等成語,而“流殍”因語境變遷逐漸少見。

注意:若需引用相關文獻或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災荒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版檄蹦蹦跳跳臂钏不惬秤權踳訛逮革雕辇跌錢頂門火頂頭笃俗峨冕芬馥福底兒輔殷歸款紅綿紅魚黃門北寺金敦精神滿腹寖密巾韈輯譯巨無霸居憂開白客程口出狂言誇詫糧戶李郭仙令譽六場通頭樓鼓芒粟馬提燈蒙澤囔鼻迫人乾渴秋月跧摺勝邪盛陽省油燈審賞説不上嘴私産制度塘墳推援外眦溫蠖瘟神爺閑瞧仙士脅服信貸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