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莩的意思、流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莩的解釋

(1).流浪而餓死的人。 明 唐順之 《救荒渰記》:“餘親見乙巳之災,流莩滿野。”

(2).流浪而餓死。《明史·成祖紀三》:“比聞所屬歲屢不登,緻民流莩,有司坐視不恤,又不以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流莩”中的“莩”是“殍”的異體字,因此“流莩”即“流殍”,指因災荒而流亡并餓死的人。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用以描述饑荒時期的悲慘景象。

具體解釋:

  1. 字義構成

    • “流”指流亡、流浪,強調因災荒被迫離開原居地;
    • “殍”(或“莩”)指餓死的人,特指因饑荒而死亡者。兩字組合後,突出災民在逃亡過程中因缺糧而死亡的境況。
  2.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災荒場景,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塗有餓莩”即類似用法。現代漢語中更常用“餓殍遍野”等成語,而“流殍”因語境變遷逐漸少見。

注意:若需引用相關文獻或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災荒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流莩》的意思

《流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邊緣、邊際。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火(huǒ)」和「艹(cǎo)」,它總共有12個筆畫。

《流莩》的來源

《流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将邊界、邊際的地方用草木的生長來表示。流莩這個詞的形象來源于古代人們觀察到,河流和水域邊緣,生長着一些帶有孤零零的花草植物,這些花草植物被稱為「流莩」。

《流莩》的繁體

《流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流藤」。繁體字中的「藤」由「艹(cǎo)」和「藤(téng)」兩個部首組成,它總共有18個筆畫。

《流莩》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流莩」的寫法為「流滕」。它由「㞢(shù)」和「艹(cǎo)」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5個筆畫。

《流莩》的例句

1. 河流兩岸是美麗的流莩,吸引了許多遊人前來觀賞。

2. 這片土地的流莩處處可見,顯示出它的獨特之美。

《流莩》的組詞

1. 流莩邊界

2. 河流流莩

3. 草木流莩

《流莩》的近義詞

邊緣、邊際、邊界

《流莩》的反義詞

中心、核心、内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