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芒粟的意思、芒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芒粟的解釋

(1).穬麥的别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蔬穀下·麥》:“《食物本草》:‘穬麥,又名芒粟。’”

(2).指皮膚表面因受寒冷刺激而起的微粒。俗稱雞皮疙瘩。 宋 梅堯臣 《潘歙州話廬山》詩:“坐石浸兩骹,炎膚起芒粟。” 宋 陸遊 《客中夜寒戲作長謠》:“寝衣觸體起芒粟,鼻息噓潤成冰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芒粟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現多用于特定文獻或專業領域。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組合義項兩方面闡釋: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芒(máng)

    指禾本科植物籽實外殼上的細刺,如麥芒、稻芒。《說文解字》釋為“草耑(端)也”,引申為尖銳之物或微小的尖端。在農學中特指谷物穎殼上的針狀結構。

    文化延伸:成語“針尖對麥芒”即借喻雙方尖銳對立。

  2. 粟(sù)

    古稱“稷”,即今日的小米(Setaria italica),為古代“五谷”之一。《爾雅·釋草》注:“粟,粱也”,後泛指顆粒狀糧食。

    象征意義:“滄海一粟”喻事物渺小,凸顯其微末之态。


二、複合詞“芒粟”釋義

核心含義:

指帶芒刺的粟類谷物,特指未脫殼的小米,因其穎果頂端具細長芒刺而得名。多見于農學典籍,描述谷物的物理形态特征。

擴展義項:

在部分方言或古文獻中,可引申為泛指帶芒的糧食作物,如黍、麥等(如清代《授時通考》載:“芒粟者,禾穗有芒之屬”)。此用法強調谷物外殼的芒刺屬性,非單一物種指代。


三、文化與應用場景


權威參考文獻

  1. 字源釋義: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名物考釋:《爾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3. 農學典籍:清代《授時通考》(中國農業出版社影印本)

注:因“芒粟”屬專業古語詞,現代詞典收錄有限,釋義綜合古典農書與訓诂文獻,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芒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穬麥的别名

穬麥(kuàng mài)是古代對一種有芒刺的麥類作物的稱呼,屬于大麥或小麥的變種。在《事物異名錄》等文獻中,“芒粟”被明确記載為穬麥的别稱。例如:

2.皮膚受寒冷刺激産生的顆粒(俗稱雞皮疙瘩)

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詩文,用于形容寒冷或恐懼時皮膚表面的反應。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例證,(詩詞例證)和(辭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搬唆昌導吃吃喝喝齒更竄死倒相點穴訛誤沸羹風縫孤犢國經姑嘬悍媢黑潦橫見側出轟嚷滑出溜還元護诃健啖假女奸頑賤造膠膠角角接風洗塵孑栖鯨鯊酒盧款伏狂悻闊略老虎拉閑吏能臨月六疾館雒民緑箨瞞裆褲名利判正洽浃前埭犬子繕生升水沈迷詩編事事耍兩面派四大洋擡高忘情負義挽讬文人無行享牛閑帳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