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築樓懸鼓,有盜賊時擊以報警,謂之“樓鼓”。 宋 高似孫 《緯略》卷二:“ 後魏 李崇 除 襄州 刺史,懸鼓捕盜,諸州置樓鼓自 崇 始。”參閱《魏書·李崇傳》。
(2).作報時之用。 宋 陸遊 《晚登橫溪閣》詩:“樓鼓聲中日又斜,憑高愈覺在天涯。” 元 曹伯啟 《秋夜西齋有感》詩:“鄰砧催薄莫,樓鼓辨深更。”
“樓鼓”是中國古代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意象的器物,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防盜報警功能
古代在城樓或高建築上懸挂大鼓,遇盜賊入侵時擊鼓示警。此制始于北魏李崇,據《魏書》記載,他任襄州刺史時首創懸鼓捕盜之法,後被各州效仿。
報時功能
宋代起逐漸演變為城市報時工具,文人詩詞中常見相關意象。如陸遊《晚登橫溪閣》中“樓鼓聲中日又斜”描繪了鼓聲與日暮的關聯。
早期主要服務于軍事治安(如北魏防盜體系),隨着城市發展,宋代逐漸強化其民用報時功能,這種轉變反映了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進。
《樓鼓》這個詞是指古代建築中用于敲擊的鼓。據載,古代樓鼓呈半圓形,制作材質通常為銅或鐵,大小與一口狀鼓類似。它常常懸挂在高樓或城牆上,用來發出警報或傳達信息。
《樓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鼓,其中木作為上部部首,鼓作為下部部首。它的總共有11個筆畫。
《樓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制。古代的樓鼓起源于楚國,後來逐漸傳播到其他周邊地區和民族。它在古代建築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象征意義。
《樓鼓》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樓鼓」。
在古時候,「樓鼓」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樓鼓」的寫法為「樓㰇」,而在《康熙字典》中,則将其寫作「樓鼔」。古代漢字的寫法在不同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所不同。
1. 城樓上的樓鼓敲響之後,人們紛紛趕往安全的避難所。
2. 古代戰争中,樓鼓常被用來協調士兵的************。
3. 今天,樓鼓已經變成了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征。
樓鼓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一些新的詞彙,例如:
1. 樓鼓聲:指樓鼓發出的聲音。
2. 鼓樓:指放置鼓的樓閣。
3. 樓鼓文化:指以樓鼓為核心的一系列習俗、音樂和表演。
近義詞:鐘鼓、鳴鼓、擊鼓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