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居憂的意思、居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居憂的解釋

指居父母之喪。《書·太甲上》:“王徂 桐宮 ,居憂,克終允德。” 宋 梅堯臣 《寄維陽許待制》詩:“而今倏忽已八載,公領府事予居憂。” 清 趙翼 《哭黃月山》詩:“堊廬方居憂,復驚喪耆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時 額 以居憂得從漏網。”參見“ 居喪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居憂"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指古代禮制中的守喪制度,特指父母去世後子女居家守孝的行為。《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居父母之喪"。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層面:

  1. 時間維度:古代禮法規定守喪期為二十七個月(實際服喪二十五個月),期間官員需停職返鄉,《禮記·雜記》載"父母之喪,居倚廬,不塗,寝苫枕塊";
  2. 行為規範:要求守喪者"居處變、飲食衰、哭泣節",包括不宴飲、不嫁娶、不赴宴等禁忌,《儀禮·喪服》特别強調"居倚廬,寝苫枕塊,哭晝夜無時";
  3. 情感表達:通過物質生活的降格表達哀思,《禮記·檀弓》記載"居喪之禮,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複初",說明特殊情況下可調整規制。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屬罕用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領域。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入"禮儀制度"類詞彙,建議引用時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居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居憂”指古代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守喪的時期,即居父母之喪。這一行為體現了傳統孝道文化中對喪禮的重視。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尚書·太甲上》:“王徂桐宮,居憂”,描述商王太甲為父守喪。
    • 宋代梅堯臣《寄維陽許待制》詩雲:“而今倏忽已八載,公領府事予居憂”,以“居憂”表達自己處于守喪期間。
    • 清代趙翼《哭黃月山》中“堊廬方居憂”則描繪了守喪時居住的簡陋環境。
  3.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與“居喪”同義,均指服喪期間的行為規範。古代守喪需遵循嚴格禮儀,如穿喪服、停止娛樂活動等,體現對逝者的哀悼。

  4.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作品或相關研究領域。

  5. 文化意義
    反映了中國古代“孝”文化的核心觀念,強調子女對父母的追思與禮制約束,是傳統倫理的重要體現。

别人正在浏覽...

闆結博物院操作陳燕燕宸矚赤馬赤松子傳衣缽觸點雛形代倩道略德念繁慮馮遲風局糞清腐臰鈎詩鈎光有棺木寒瘁厚古薄今黃神賄財蹇淺見許吉林省玑璇疾狀榘度軍城老娘料取列車長臨難無懾劉白羽緑绶眄遇男飾鳥徑昵洽尼師壇農士農業國瓯窭盼睇炮火捧毂推輪僻事撲翼機忍耐力冗職折綿升拔手撓私諧歡好特遣小豎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