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居父母之喪。《書·太甲上》:“王徂 桐宮 ,居憂,克終允德。” 宋 梅堯臣 《寄維陽許待制》詩:“而今倏忽已八載,公領府事予居憂。” 清 趙翼 《哭黃月山》詩:“堊廬方居憂,復驚喪耆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時 額 以居憂得從漏網。”參見“ 居喪 ”。
“居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居憂”指古代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守喪的時期,即居父母之喪。這一行為體現了傳統孝道文化中對喪禮的重視。
文獻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與“居喪”同義,均指服喪期間的行為規範。古代守喪需遵循嚴格禮儀,如穿喪服、停止娛樂活動等,體現對逝者的哀悼。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作品或相關研究領域。
文化意義
反映了中國古代“孝”文化的核心觀念,強調子女對父母的追思與禮制約束,是傳統倫理的重要體現。
居憂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屍”和“忄”,由于這兩個部首的不同位置,屍在上方,忄在下方,故被稱為“部首搭配”。居憂的拼音是jū yōu。
居憂的意思是生活中持續存在擔憂、憂慮的狀态,形容人常常為一些事情而煩心、憂慮不安。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居憂源自《詩經·小雅·大東》中的一篇詩歌,該詩描述了人們在當時戰亂混亂的時期,無法安居樂業,生活處于不安穩的狀态。因此,後來就用“居憂”來形容人們不安定的生活狀态。
按照繁體字的書寫方式,居憂的繁體字為「居憂」。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不同于現代,因此居憂的漢字寫法也有所變化。在篆書時期,居憂的字形是相似的,但稍有差别。
以下是一個關于居憂的例句:
他因為工作壓力過大,經常處于居憂的狀态。
組詞:心憂、悲憂、自憂、居安思危、憂心忡忡。
近義詞:憂慮、擔憂、憂愁、憂思。
反義詞:安逸、滿足、放松、無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