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出狂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析:
最早見于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傳》第七十二回,描述史進和穆弘醉酒後放肆的言行:
“宋江聽得,慌忙過來看時,卻是‘九紋龍’史進、‘沒遮攔’穆弘,在閣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來源:)
刺客李景純被鐵鎖束縛仍“口出狂言,侮蔑政府”。(老舍《趙子曰》二十三)
常用于批評或諷刺他人言語失當,如職場沖突、公衆人物失言等情境。需注意其貶義色彩,避免誤用為中性表達。
“口出狂言”是一個常見的成語,用來形容人說話魯莽無理,說出的話毫無根據或不切實際。拆分部首和筆畫為“口”、“出”、“狂”、“言”,其中,“口”為“口部”,表示與嘴有關;“出”為“走部”,表示動作;“狂”為“犬部”,表示與狗有關;“言”為“言部”,表示與語言有關。
《口出狂言》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常常養狗作為看家護院的動物。而有些人以狗的狂吠聲為背景,說話時聲音高亢,言辭激烈,卻往往言過其實,所以就有了“口出狂言”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口出狂言的寫法為「口出狂言」。
古時候對漢字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例如,“口”在古代寫作“囗”,“出”寫作“凵”,“狂”寫作“犭曠”,“言”寫作“雲”。所以,古代的寫法是「囗凵犭曠雲」。
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批評别人不負責任的言論。例如,一個人說:“我可以做到任何事情,沒有任何限制!”這樣的話屬于口出狂言,即言過其實,沒有根據。又如:“他總是口出狂言,你不必太在意。”意思是說那個人說話常常沒根據,不用太在意他的言論。
使用“口出狂言”這個成語時,還可以結合其他詞進行組詞。例如,“口舌之争”表示口頭的争吵;“出類拔萃”表示脫穎而出;“狂妄自大”表示自高自大;“言之鑿鑿”表示言之有據。
“口出狂言”的近義詞有:妄言、胡謅、說大話;反義詞有:謹言慎行、言之有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