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燥,需要水分。《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走得一身大汗,口中乾渴。” 葉聖陶 《涿鹿的劈山大渠》:“那些地一向幹渴,一旦喝夠了水,會發揮巨大的潛在力量。”
“乾渴”是“幹渴”的繁體寫法,指口幹、需要補充水分的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總結來說,“乾渴”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日常口語中常用簡體“幹渴”,兩者含義相同。
《乾渴》讀音為qián kě,意為非常口渴、幹渴。
《乾渴》的部首是水(氵)和火(火),共有10個筆畫。
《乾渴》作為一個詞,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成的。而單個字的來源如下:
1. 乾(qián):意為天空、幹燥,形聲字,由“乙”(yǐ)和“幹”(gān)組成,本義是指無水的地方。
2. 渴(kě):意為渴望、口渴,形聲字,由“氵”(三點水)和“曷”(hé)組成,本義是指饑渴的狀态。
《乾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乾渴」。
在古時候,乾渴的寫法略有不同:
1. 乾:舊寫法“幹”。
2. 渴:舊寫法“渇”。
1. 長時間沒有水喝,他覺得非常乾渴。
2. 烈日下工作了幾個小時後,我感到非常乾渴。
1. 乾旱(qián hàn):形容土地幹燥缺水。
2. 渴求(kě qiú):渴望得到某樣東西。
3. 渴望(kě wàng):強烈希望得到某種滿足、享受。
1. 口渴(kǒu kě)
2. 極渴(jí kě)
3. 渴望(kě wàng)
滿足(mǎn z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