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stic;vulgar;unrefined] 粗野庸俗
(1).世俗;民間。《新五代史·唐臣傳·安重誨》“則具記事而入” 宋 徐無黨 注:“‘記事’,若今學士院諮報,今士大夫間以文字相往來謂之‘簡帖’,俚俗猶謂之‘記事’也。” 宋 蘇轍 《和子瞻新居欲成》詩之一:“伏臘便應隨俚俗,室廬聞似勝家山。”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此必無之事,特一時俚俗傳聞,易於聳聽; 香山 竟為詩以實之,遂成千古耳。”
(2).粗俗,不高雅。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南部煙花録》,文極俚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說稗·兒女英雄傳》:“﹝此書﹞似迂拘,而實通達;似俚俗,而實爾雅。” 茅盾 《一個女性》:“她疑惑自己是變得俚俗了,但又自己分辯着:事情不是這麼簡單!”
“俚俗”是漢語中一個兼具語言特征與文化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民間通俗、非正式的語言或習俗,常與文雅相對。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粗俗不文雅”,強調其未經修飾的口語化特征,如方言中的粗鄙表達或市井生活慣用的俗語。
詞源結構
由“俚”“俗”二字構成:“俚”本義為賴地而居的平民(《說文解字》),引申為民間;“俗”指大衆習慣(《禮記·曲禮》),二者疊加後既指語言的地域性,也涵蓋生活習俗的群體共性。
使用範疇
在語言學中特指地方性口語詞彙,如《漢語大詞典》舉例“俚俗謂之‘打秋風’”(清·趙翼《陔餘叢考》);在社會學層面則用于描述市井文化現象,例如民間節慶中的粗犷儀式或通俗藝術形式。
“俚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世俗與民間性
指與民間生活、大衆文化相關的特質,常用于描述非官方或非文雅的表達方式。例如《新五代史》提到“俚俗語”被梁太祖喜愛,說明其貼近民間語言風格。
粗俗與不高雅
強調缺乏文雅或藝術性,帶有貶義色彩。如宋代姚寬評價《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清代平步青則稱《兒女英雄傳》“似俚俗而實爾雅”,體現語境中的褒貶差異。
“俚俗”兼具中性描述(民間性)與貶義評價(粗俗性),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核心特質在于貼近大衆卻缺乏文雅,既可用于客觀描述民俗,也可批判低俗文化。
保舉包廂把翫貝經備料貶譏播種不天不着調刺竹麤毛達魯花赤第一信號系統讀書種子法魚風吹浪打風光好覆護佛郁關山月猴玃畫缋誡社泾水擊甕圖駿猛快班寬暢裂罅龍宮論經馬氂民煩命薄瞑然墨仙凝露騘配搭偏視缥煙請奠情受勸學取耳觑絕攝護沈謀詩禮之家詩扇樹條歲星鎖窗痰喘通報頭回屯防洧津梧葉題詩現前小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