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畫繪 ”。繪畫。《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畫繪之工,亦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舊唐書·狄仁傑傳》:“今人伽藍,制過宮闕,窮奢極壯,畫繢盡工。” 明 宋濂 《畫原》:“畫繢之事統於冬官,而春官外史專掌書令。”
“畫缋”(也作“畫繪”)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詞彙,指代一種傳統繪畫技法,尤其在織物、服飾等領域的裝飾中廣泛應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語形式與基本定義
該詞由“畫”(描繪)與“缋”(彩色刺繡或染色)組合而成,意為用顔料或染液在織物、服飾等表面繪制圖案的工藝。在《周禮·考工記》中明确記載“畫缋之事,雜五色”,強調其色彩運用的多樣性。
技法特點
古代畫缋采用“草石并用”的獨特方法:
曆史文獻與應用
該工藝最早見于周代帝王服飾裝飾,如《舊唐書》記載“畫繢盡工”描述宮廷建築的彩繪工藝。明代宋濂在《畫原》中進一步說明其與禮制的關系,将其歸入“冬官”職能體系。
文化意義
畫缋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承載等級象征。例如《考工記》規定不同階層服飾的用色規範,通過色彩搭配體現社會地位差異。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周禮》《顔氏家訓》等古籍原文。
畫缋(huà huì)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畫”和“缋”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纟”,總共有15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繪畫藝術。
在繁體字中,畫缋的拼寫為“畫繢”。雖然字形有所不同,但其意思和拼音發音都相同。
在古代,畫缋的漢字寫法并非現今常見的簡化版本。它的字形略有不同,比如“畫”字的字形中有一個橫劃,而“缋”字的字形中有一個額外的元素。這些變化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是常見的。
1. 他經常用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創作出精美的畫缋。
2. 這幅畫缋描繪了大自然中壯麗的山水景色。
1. 畫作:指繪畫的作品。
2. 缋圖:指用細膩的線條勾勒出的圖案。
1. 畫幅:指一幅完整的畫作。
2. 繪畫:指以繪畫技法表達藝術創作的行為。
1. 悉繪:指草率、粗糙地繪畫。
2. 丑化:指将事物描繪成丑陋或誇張的形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