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舉的意思、保舉的詳細解釋
保舉的解釋
[recommend] 大臣向朝廷推薦人才,并提保有才能或有功績。後多指大臣薦舉下屬
詳細解釋
負責推薦,以使其得到提拔任用。《後漢書·朱浮傳》“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 李賢 注引《漢官儀》:“其舉狀曰:‘生事愛敬,喪沒如禮……行應四科,經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舉。”《三國志·魏志·何夔傳》:“又可脩保舉故不以實之令,使有司别受其負。”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昔 張去華 當 太祖 朝,乞試,有數知己,皆館閣名臣,保舉之。”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十章:“那時候如果我有功,他們會保舉我當礦長、廠長咧!”
詞語分解
- 保的解釋 保 ǎ 看守住,護着不讓受損害或喪失:保衛。保管。保健。保障。保密。明哲保身。朝不保夕(早晨保不住晚上會發生什麼情況。形容形勢危急)。 維持原狀,使不消失或減弱:保持。保潔。保質。保墒。 負責:保證。
- 舉的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擡,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
網絡擴展解釋
“保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其核心是官員向朝廷推薦人才,并對其能力或功績進行擔保。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保舉指大臣或上級官員向朝廷推舉有才能、功績或特殊技能的人,并為其作保。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通過書法才能被保舉為中書職銜的案例。
-
曆史背景與制度特點
- 責任連帶:保舉人需承擔連帶責任,若被舉薦者失職或犯罪,舉薦者可能受罰,即“保舉連坐”。
- 資格限制:保舉人需具備一定資曆(如在本籍居住十年以上、年滿三十歲等),且被舉薦者需符合“四科”标準(德行、學識、政績等)。
- 文獻記載:《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均有相關記載,如東漢朱浮推舉人才時需提交詳細舉狀。
-
演變與應用
保舉制度在明清時期尤為常見,既是科舉的補充,也是官員晉升的重要途徑。例如清代官員可通過保舉獲得額外職銜。
-
近義詞與區别
與“推薦”“舉薦”類似,但保舉更強調擔保責任,且多用于官方選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儒林外史》《老殘遊記》等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保舉(bǎo j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推薦或推舉某人或某事物。保舉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保”(bǎo),右邊的部首是“舉”(jǔ)。保的拆分部首是“人”(rén),舉的拆分部首是“立”(lì)。保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詞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化。在繁體字中,保舉的寫法保持不變。例如,它依然寫作“保舉”(bǎo jǔ)。保舉可以用于古代的句子構建,例如:“明知石樓不可保舉,卻乃衡門故露十分危之秘密。”保舉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語,例如:“倡導保舉”、“ 感謝保舉”等。與保舉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推薦”、“推舉”等。而與保舉意思相反的詞語可能是“反對”、“反對保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