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名。猴類。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 蜀山 南高山上,有物如獼猴,長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化,或曰猳玃。”
“猴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一種猴類動物,屬于靈長類。據記載,其外形類似猕猴,但體型較大(約七尺長),能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且行動敏捷。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晉代張華《博物志》卷三:“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獼猴,長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化,或曰猳玃。”。此處描述了它的栖息地(蜀山)、形态特征及别名。
别名與特征
猴玃在古籍中也被稱為“化”或“猳玃”,可能因地域或傳說差異産生不同名稱。其特點是兼具猴的靈活性與類人行為,可能帶有神話色彩。
發音與注音
拼音為hóu jué,注音符號為ㄏㄡˊ ㄐㄩㄝˊ。
文化關聯
雖與“猴猨”(泛指猴子)同屬靈長類,但“猴玃”特指古籍中記載的特定猴類,更強調其體型和拟人化特征。需注意與文學形象(如《西遊記》的孫悟空)區分,後者屬藝術創作。
猴玃(hóu y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犭(犬)和王(玉)。它的拆分部首是“犭”和“王”,由于“犭”表示與動物有關,可以判斷這個字與猴子有關;而“王”則表示與玉有關,可以判斷這個字與權力至高無上的王相聯繫。
猴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是“猴”+“吅”。其中,“吅”是一個表示發音的符號,用來表示犬的讀音“吅(xiān)”。這種寫法在古代文字中較為常見,用來表示某個字的讀音。
關于猴玃這個詞的來源,有一個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隻猴子得到了一顆珍貴的玉石,從此它便變得異常嚣張和自大,自稱為“猴王”。這個故事傳承下來,人們便用“猴玃”來形容那些傲慢自負的人。
在繁體字中,“猴玃”仍然保留着其原始的寫法。它的繁體寫法是“猴”+“吅”,沒有改變。
以下是猴玃的一些例句:
1. 他嘴裡說出的每句話都帶着猴玃的嚣張氣息。
2. 看見這個人的樣子,我覺得他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猴玃。
3. 不要沉迷于權力,否則很容易變成猴玃。
除了猴玃,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
組詞:猴子、猴捷、猴籠、猴痘、猴急
近義詞:嚣張、自大、傲慢
反義詞:謙虛、謹慎、謙遜
以上就是關于猴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詞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