詈辱的意思、詈辱的詳細解釋
詈辱的解釋
詈罵侮辱。《漢書·翟方進傳》:“ 方進 年十二三,失父孤學,給事太守府為小史,號遲頓不及事,數為掾史所詈辱。”《宋書·沉攸之傳》:“﹝ 沉攸之 ﹞為政刻暴,或鞭士大夫,上佐以下有忤意,輒面加詈辱。”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奉闍梨》:“或得酬謝不滿意,輒肆言詈辱。”
詞語分解
- 詈的解釋 詈 ì 罵,責罵:“乃使勇士往詈齊王”。詈言。詈罵。詈辱。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 辱的解釋 辱 ǔ 羞恥:羞辱。恥辱。 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 謙辭,表示承蒙:辱承。辱賜。 玷污,辜負:辱沒(?)。辱命。玷辱。 寵榮 筆畫數:; 部首: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詈辱”是一個典型的書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用惡毒、侮辱性的語言責罵他人,強調言語攻擊帶來的羞辱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與詞源結構
- 詈 (lì): 本義為責罵。《說文解字》釋為“罵也”。其字形從“網”從“言”,暗示言語如網般籠罩、攻擊對方。
- 辱: 本義為羞恥、使受羞恥。引申為侮辱、玷污。
- 詈辱: 由“詈”和“辱”兩個同義或近義語素并列複合而成,意為“用辱罵的方式進行侮辱”,重點在于言語的惡毒性和對他人尊嚴的貶損。
二、 典籍例證與曆史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激烈的言語沖突或對他人尊嚴的嚴重冒犯:
- 《漢書·賈誼傳》: “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然并心而赴時,猶曰蹶六國,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天下大敗,衆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内,德從天下。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盜者剟寝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僞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箧,而不知大體。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文中雖未直接出現“詈辱”一詞,但描述的世風日下、禮義廉恥喪失的社會背景,正是“詈辱”行為滋生的土壤,賈誼的論述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人際關系的緊張與沖突形式。)
- 《後漢書·劉盆子傳》: “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内,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宮中。… 盆子居長樂宮,諸将日會論功,争言讙呼,拔劍擊柱,不能相一。三輔郡縣營長遣使貢獻,兵士辄剽奪之。又數虜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複固守。… 盆子惶恐,日夜啼泣,獨與中黃門共卧起,唯得上觀閣而不聞外事。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内,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宮中。有故祠甘泉樂人,尚共擊鼓歌舞,衣服鮮明,見盆子叩頭言饑。盆子使中黃門禀之米,人數鬥。後盆子去,皆餓死不出。” (同樣,此段描述了混亂秩序下可能包含的種種暴行與失序,言語上的“詈辱”在這種環境中是常見的人際侵害方式之一。)
三、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詈辱”仍在使用,但屬于非常正式且書面化的詞彙,常見于:
- 法律文書/法學論述: 描述構成侮辱罪、诽謗罪或侵害名譽權行為的言語表現。例如,“公然詈辱他人,情節嚴重者,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 曆史研究/文學作品: 用于描繪曆史場景或人物沖突,或營造特定的嚴肅、激烈氛圍。
- 嚴肅的社會評論: 批評嚴重的語言暴力行為。其使用頻率遠低于“辱罵”、“謾罵”等詞。
四、 同義詞辨析
- 辱罵: 最常用,泛指用使對方感到羞恥的話罵人,口語和書面語都常見。
- 謾罵: 強調隨意亂罵,輕蔑、輕率地罵,程度有時輕于“詈辱”。
- 诟罵: 與“詈辱”接近,書面語,指責罵,但“诟”本身也有恥辱義,組合起來不及“詈辱”強調言語的惡毒攻擊性。
- 咒罵: 強調用詛咒、惡毒願望的話語罵人。
- “詈辱” 更側重于言語本身的侮辱性、攻擊性及其對人格尊嚴造成的傷害後果,書面語色彩最濃,語義程度通常較重。
“詈辱”意指以惡毒、侮辱性的言辭責罵他人,旨在貶低、羞辱對方人格尊嚴。它是一個結構清晰(并列複合詞)、曆史悠久(見于《漢書》《後漢書》等典籍)、語義莊重且程度較重的書面語詞彙,多用于法律、曆史、文學及嚴肅社會語境中描述嚴重的言語侮辱行為。其核心在于言語的惡意攻擊性和造成的人格貶損後果。
網絡擴展解釋
“詈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既有詈罵(用惡毒語言責罵)又包含侮辱行為的複合性攻擊,比普通辱罵更具攻擊性和貶損性。
- 單字拆分:
- 詈(lì):本義為用惡言責罵,常見于古文,如《尚書》中“厥口詈侮”。
- 辱(rǔ):指人格或尊嚴受到貶低,如《禮記》載“不辱其身”。
二、曆史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翟方進傳》:“數為掾史所詈辱”,描述漢代官員翟方進因辦事不力被同僚辱罵的經曆。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社會對語言暴力的記錄。
三、現代語境與使用
- 適用場景: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如法律文書、曆史研究等,強調言語與行為的雙重侵害。
- 與普通“辱罵”的區别:普通辱罵(如提到的“abuse”)側重語言攻擊,而“詈辱”包含更強烈的侮辱性意圖,可能涉及人格貶損。
四、造句示例
如:“網絡暴力中的詈辱行為,不僅違反道德,還可能構成法律侵權。”
綜合來看,“詈辱”是兼具語言攻擊與人格貶損的複合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嚴重性。如需更多古文用例,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慕北極圈啵啵趁船成本核算乘勞啜哄擔當誕詭抵官獨子梵席鋒刃賦恤告訴高魚歌呼黑毵毵畫諾環宇靃靃湖枭矯廉赍赉競湊驚恐失色敬止今韻跬譽樂道遺榮渌水縷羅律儀麻粥門衡莫不成怕不道刨治萍合普遍襁緥潛啟欽愛秦公子傷憐紹世生申睡鄉順從铄懿淵積探家讨價韬隱廷尉稊氣錢頑懦圍透襄王夢閑帳小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