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恤的意思、賦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恤的解釋

布施赈濟。賦,通“ 敷 ”。《後漢書·董卓傳》:“帝疑其賦卹有虛,乃親於禦前自加臨檢。” 李賢 注:“賦,布也。卹,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恤”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境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與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從構詞看,“賦”本義為征收田賦,《說文解字》釋作“斂也”,引申為賦稅制度;“恤”在《爾雅》中訓為“憂也”,《左傳》杜預注則擴展為“赈貧乏”的救濟行為。二字組合後,“賦恤”特指古代官府在實施賦稅政策時兼顧民生撫恤的雙重機制,如《宋史·食貨志》載“量入為出,賦恤并行”,體現稅收與赈濟的平衡治理思想。

該詞在語義流變中呈現三個維度:其一指賦稅制度中的撫恤減免措施,如災年減免賦額;其二指通過賦稅籌集赈災物資的財政手段;其三引申為統治者施行仁政的治國理念。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賦取于民,必恤其困”,揭示其蘊含的儒家民本思想。

權威文獻中,《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征收賦稅并加體恤”的治理措施(第9卷第1347頁),《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卷》則從制度史角度解釋為“唐宋時期調節賦役與民生保障相結合的政策體系”(第287頁)。這些專業辭書的釋義,完整呈現了該詞在古代政治經濟語境中的特定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賦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賦恤”指布施赈濟,即通過物資或政策給予貧困者救濟。其中:

二、字義分解

  1. 賦(fù)

    • 本義為“田賦”(農業稅),但在“賦恤”中通“敷”,意為“布施、分發”;
    • 另有“文體”或“作詩”等含義,但與此處無關。
  2. 恤(xù)

    • 核心含義為“同情與救濟”,如《後漢書》中提到的“恤憂”(即關懷民衆疾苦)。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董卓傳》:

“帝疑其賦卹有虛,乃親於禦前自加臨檢。”
李賢注:“賦,布也;卹,憂也。”
意為漢獻帝懷疑赈濟存在虛假,親自核查,強調“賦恤”需實際落實。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或漢代政策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班委會褊人渤海琴彩燈承漿馳骛沖退籌國搭言多種經營耳聰目明餓顯發闆梵室粉繭紛劇分巡赙赉釜魚挂搭僧谷道鼓師候鳥火盆柿剪殪傑魁計窮力盡眷寄郡倅狂烈剌搭拉洋片淩霜侯領外裡使柳暗花明六舞難弟碾盤畎畒詩序樹辭誰何水犀疏客聳聞邃世素情談虎色變梼昧停頭庭谒通信衛星尾鬣無量涎不癡像胎縣尹小海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