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恤的意思、賦恤的詳細解釋
賦恤的解釋
布施赈濟。賦,通“ 敷 ”。《後漢書·董卓傳》:“帝疑其賦卹有虛,乃親於禦前自加臨檢。” 李賢 注:“賦,布也。卹,憂也。”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恤的解釋 恤 ù 對别人表同情,憐憫:恤刑(施刑慎重,不嚴刑以逼供)。體恤。 救濟:恤金。撫恤。 憂慮:恤恤(憂慮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賦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一、基本解釋
“賦恤”指布施赈濟,即通過物資或政策給予貧困者救濟。其中:
- 賦:通假字,通“敷”(散布、施予),表示廣泛分配;
- 恤:本義為體恤、憐憫,引申為救濟。
二、字義分解
-
賦(fù)
- 本義為“田賦”(農業稅),但在“賦恤”中通“敷”,意為“布施、分發”;
- 另有“文體”或“作詩”等含義,但與此處無關。
-
恤(xù)
- 核心含義為“同情與救濟”,如《後漢書》中提到的“恤憂”(即關懷民衆疾苦)。
三、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董卓傳》:
“帝疑其賦卹有虛,乃親於禦前自加臨檢。”
李賢注:“賦,布也;卹,憂也。”
意為漢獻帝懷疑赈濟存在虛假,親自核查,強調“賦恤”需實際落實。
四、補充說明
- 通假關系:古代文獻中“賦”常假借為“敷”,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 現代使用: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或漢代政策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恤》一詞拆分部首為貝和心,共計7畫。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賦”意為賜予、給予,“恤”意為憐憫、安撫。《賦恤》指的是賜予憐憫和安撫,給予同情和寬宥的意思。
關于《賦恤》的來源,它最早見于《詩經·小雅·甫田之什·氓》一篇中,其中寫道:“厥初生民,儦兒翼翼。德音不念,賦智不給。” 這裡的“賦智不給”中的“賦恤”意為給予智慧的賦予。此後,《賦恤》逐漸演變為賜予安慰和寬容的含義。
關于繁體字,《賦恤》的繁體寫法為「賦恤」。
古時候,《賦恤》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它的基本含義并未改變。
一些關于《賦恤》的例句如下:
1. 在困難時期,朋友的賦恤給予了我巨大的力量。
2. 他賦恤了那位兒童的困境,積極幫助和支持她。
關于組詞,例如:
賦予、賦性、恤世、恤民等都是以《賦恤》為基礎構成的詞語。
關于近義詞,可以考慮使用“憐憫”、“寬容”、“安慰”等。
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使用“無情”、“無恤”等。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