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儀的意思、律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儀的解釋

(1).僧侶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儀則。《大乘義章》卷十:“言律儀者,制惡之法,説名為律。行依律戒,故號律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耆尼國》:“經教律儀,既遵 印度 ,諸習學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儀,潔清勤勵。”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故如 美洲 之摩門, 印度 之溼婆韋紐, 西藏 之蓮華生教,專以不律儀為務者,無足論矣。”

(2).法律的禮節。《鏡花緣》第二二回:“如今腹中隻剩幾段‘大 唐 律儀注單’,還有許多買辦賬。你要考他律例算盤,倒是熟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律儀是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專業領域及現代用法三個維度解析,以下結合權威文獻進行闡釋:


一、核心釋義

  1. 律法禮儀

    “律”指法律、規則,“儀”指禮節、規範。合指社會規範體系,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法律和禮節”,強調行為準則的雙重約束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1103頁。

  2. 佛教戒律

    在佛學術語中,“律儀”特指僧侶受持的戒律儀範。如《俱舍論》載:“律儀謂别解脫戒”,即通過受戒儀式獲得的防非止惡之力。

    來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電子佛典鍊接:CBETA線上藏經)。


二、專業領域釋義

  1. 法律與禮制結合

    古代文獻中多指律令與儀制的統合,如《唐律疏議》強調“律儀并重”,體現禮法融合的傳統治理模式。

    來源: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序論章節。

  2. 佛教三學體系

    屬“戒定慧”三學之首,分為“别解脫律儀”(針對具體戒條)、“靜慮律儀”(禅定中生)等類型,詳見于《瑜伽師地論》。

    來源: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三(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三、現代引申義

自律與儀态

當代語境下衍生出“自律修養”與“行為儀态”的融合義,如“恪守職業律儀”強調專業操守與行為規範。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842頁。


權威參考來源

  1. 古籍原典
  2. 學術著作
    •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版)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現代辭書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研社)

(注:部分紙質文獻無直接電子鍊接,但可通過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檢索館藏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律儀”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教語境中的含義

指僧侶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儀則,強調修行者通過戒律約束行為、規範威儀。例如:

二、社會法律與禮儀範疇

指法律和禮節,即通過法規與道德規範約束個人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例如:

三、用法與例句

  1. 佛教用法:
    “戒行律儀,潔清勤勵”(《大唐西域記》),描述僧人嚴守戒律的狀态。
  2. 社會規範用法:
    “非律儀禅理,口無所言”(唐代李公佐《謝小娥傳》),體現對禮儀的重視。

四、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惠白接北海道蔽形參觀團嘲慠乘除叱詈馳說出一頭打粟幹地場締緝頂搭子定數堆堆佛心剛略寒栗栗駻突泓泓花脣湖唇胡蘿蔔素火日獲志嘉靖七子挾暮講語精言錦還軍港舉世矚目抗心控率老更力墨柳綠镂氷亂失倫誼盲聾牛享品秩親故瘸腿傷沴審議詩禮人家說不清庶正擡策探元恬靖題湊亭竈屋上烏夏江城鄉瓜子些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