詈辱的意思、詈辱的详细解释
詈辱的解释
詈骂侮辱。《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宋书·沉攸之传》:“﹝ 沉攸之 ﹞为政刻暴,或鞭士大夫,上佐以下有忤意,輒面加詈辱。”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奉闍梨》:“或得酬谢不满意,輒肆言詈辱。”
词语分解
- 詈的解释 詈 ì 骂,责骂:“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言。詈骂。詈辱。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 辱的解释 辱 ǔ 羞耻:羞辱。耻辱。 使受到羞耻:辱骂。侮辱。折辱。 谦辞,表示承蒙:辱承。辱赐。 玷污,辜负:辱没(?)。辱命。玷辱。 宠荣 笔画数:; 部首: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詈辱”是一个典型的书面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用恶毒、侮辱性的语言责骂他人,强调言语攻击带来的羞辱感。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与词源结构
- 詈 (lì): 本义为责骂。《说文解字》释为“骂也”。其字形从“网”从“言”,暗示言语如网般笼罩、攻击对方。
- 辱: 本义为羞耻、使受羞耻。引申为侮辱、玷污。
- 詈辱: 由“詈”和“辱”两个同义或近义语素并列复合而成,意为“用辱骂的方式进行侮辱”,重点在于言语的恶毒性和对他人尊严的贬损。
二、 典籍例证与历史用法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激烈的言语冲突或对他人尊严的严重冒犯:
- 《汉书·贾谊传》: “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文中虽未直接出现“詈辱”一词,但描述的世风日下、礼义廉耻丧失的社会背景,正是“詈辱”行为滋生的土壤,贾谊的论述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形式。)
- 《后汉书·刘盆子传》: “时掖庭中宫女犹有数百千人,自更始败后,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宫中。… 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三辅郡县营长遣使贡献,兵士辄剽夺之。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 盆子惶恐,日夜啼泣,独与中黄门共卧起,唯得上观阁而不闻外事。时掖庭中宫女犹有数百千人,自更始败后,幽闭殿内,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宫中。有故祠甘泉乐人,尚共击鼓歌舞,衣服鲜明,见盆子叩头言饥。盆子使中黄门禀之米,人数斗。后盆子去,皆饿死不出。” (同样,此段描述了混乱秩序下可能包含的种种暴行与失序,言语上的“詈辱”在这种环境中是常见的人际侵害方式之一。)
三、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詈辱”仍在使用,但属于非常正式且书面化的词汇,常见于:
- 法律文书/法学论述: 描述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言语表现。例如,“公然詈辱他人,情节严重者,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 历史研究/文学作品: 用于描绘历史场景或人物冲突,或营造特定的严肃、激烈氛围。
- 严肃的社会评论: 批评严重的语言暴力行为。其使用频率远低于“辱骂”、“谩骂”等词。
四、 同义词辨析
- 辱骂: 最常用,泛指用使对方感到羞耻的话骂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
- 谩骂: 强调随意乱骂,轻蔑、轻率地骂,程度有时轻于“詈辱”。
- 诟骂: 与“詈辱”接近,书面语,指责骂,但“诟”本身也有耻辱义,组合起来不及“詈辱”强调言语的恶毒攻击性。
- 咒骂: 强调用诅咒、恶毒愿望的话语骂人。
- “詈辱” 更侧重于言语本身的侮辱性、攻击性及其对人格尊严造成的伤害后果,书面语色彩最浓,语义程度通常较重。
“詈辱”意指以恶毒、侮辱性的言辞责骂他人,旨在贬低、羞辱对方人格尊严。它是一个结构清晰(并列复合词)、历史悠久(见于《汉书》《后汉书》等典籍)、语义庄重且程度较重的书面语词汇,多用于法律、历史、文学及严肃社会语境中描述严重的言语侮辱行为。其核心在于言语的恶意攻击性和造成的人格贬损后果。
网络扩展解释
“詈辱”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指既有詈骂(用恶毒语言责骂)又包含侮辱行为的复合性攻击,比普通辱骂更具攻击性和贬损性。
- 单字拆分:
- 詈(lì):本义为用恶言责骂,常见于古文,如《尚书》中“厥口詈侮”。
- 辱(rǔ):指人格或尊严受到贬低,如《礼记》载“不辱其身”。
二、历史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翟方进传》:“数为掾史所詈辱”,描述汉代官员翟方进因办事不力被同僚辱骂的经历。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语言暴力的记录。
三、现代语境与使用
-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如法律文书、历史研究等,强调言语与行为的双重侵害。
- 与普通“辱骂”的区别:普通辱骂(如提到的“abuse”)侧重语言攻击,而“詈辱”包含更强烈的侮辱性意图,可能涉及人格贬损。
四、造句示例
如:“网络暴力中的詈辱行为,不仅违反道德,还可能构成法律侵权。”
综合来看,“詈辱”是兼具语言攻击与人格贬损的复合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严重性。如需更多古文用例,可参考《汉书》相关章节(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脚城门鱼殃冲昧冲默春艳窜逸大括号撢稽谍夫诋擿蜂虿入怀,随即解衣洑洄伏羲乖觉瑰姿谷粟奤调海闹贺正缓悠悠浑括嘉年简牌子荐至警扞颈项久格罥结沮辱开白睽目脸帕燎熏霖霪眉飞色悦麪汤鸣唳木刻符契拿黑杵曩霄沤朴破浪日夜三雅池湜籍施施事心时政记熟铜摅写司寒四勿泝本谈舌天器通亨頽志图鉴委废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