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主管官員在文書上籤字,表示同意照辦。《後漢書·黨锢傳序》:“後 汝南 太守 宗資 任功曹 範滂 , 南陽 太守 成瑨 亦委功曹 岑晊 ,二郡又為謡曰:‘ 汝南 太守 範孟博 , 南陽 宗資 主畫諾。 南陽 太守 岑公孝 , 弘農 成瑨 但坐嘯。’” 王先謙 集解引 惠士奇 曰:“諾,猶今施行,謂之畫諾。”《北史·令狐整傳》:“刺史 魏 東陽王 元榮 辟 整 為主簿…… 榮 器 整 德望,嘗謂僚屬曰:‘ 令狐延保 ,西州令望,方成重器,豈州郡之職所可縶維?但一日千裡,必基武步,寡人當委以庶務,畫諾而已。’”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四》:“《唐六典》:‘太子令書畫諾。’本朝 至道 初改為準。此東宮畫諾也…… 梁 江州 刺史 陳伯之 目不識書,得文牒辭訟,惟作大諾,則郡守刺史亦畫諾矣。”
(2).泛指同意、贊成。《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虛無黨》:“當時之政府既極婪戾,則此之主義,必能為多數國民之所畫諾。”
“畫諾”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釋
一、核心釋義
“畫諾”指古代官員在文書上籤署“諾”字以示批準的行為,引申為主管者籤字同意或象征性批準。該詞由“畫”(籤署)與“諾”(應允)複合而成,常見于漢唐時期的行政文書流程。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淵源
據《後漢書·黨锢列傳》記載,漢代官員處理公文時需親筆籤“諾”字批複。南北朝時期,“畫諾”成為地方長官處理政務的常規程式,如《南史》載“刺史但筆署文書,謂之畫諾”,反映其程式化特征。
三、語義演變與引申義
四、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現代語境中,“畫諾”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修辭,如描述“領導畫諾通過提案”,強調權威性決策行為(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權威文獻參考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依據紙質權威辭書及可信史學著作,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畫諾”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方面:
古代行政術語
指舊時主管官員在文書上籤字,表示批準或同意施行。例如《後漢書》記載的“南陽宗資主畫諾”,即官員通過籤字确認文書生效。唐代《困學紀聞》提到太子處理政務時需“畫諾”,宋代改為“準”字,說明這一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
廣義的同意與認可
近代引申為對事物的贊成,如辛亥革命前的文獻《虛無黨》中“為多數國民之所畫諾”,即表達群體性認可。
補充說明
表綴并肩作戰持祿除薄蠢騃脣舌大落落電化教育頂頭錢逢巧風雅頌撫安扶老攜幼俯仰隨人耿特櫃坊鬼界哈喇子話端鞬辀噭噪節介井坎旌善懲惡淨水抗洪扣尅款藩浪蘂浮花勞劇老一套良心發現馬六甲海峽梅蘇沐冠龐大跑動缥煙琵琶舊語千斤千裡之志壤室妊身若斯入餡擅管少來沈詩任筆霜禾胎記攤破踢透土平徒裼網罭纖側先戒曉谙翕定屑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