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襁緥的意思、襁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襁緥的解釋

亦作“繈褓”。亦作“繈保”。亦作“繈葆”。 1.背負幼兒的布帶和布兜。《呂氏春秋·直谏》:“不穀免衣繦緥而齒於諸侯。”《漢書·衛青傳》:“臣 青 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勞,上幸裂地封為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文選·嵇康<幽憤詩>》:“哀煢靡識,越在繦緥。” 李善 注:“ 張華 《博物志》曰:‘繦,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丈二,以約小兒於背上。’ 韋昭 《漢書注》曰:‘緥,若今時小兒腹衣。’” 清 俞樾 《小浮梅閑話》:“帝崩, 沖帝 始在繦褓。”

(2).指幼兒。《管子·五行》:“毋傅速,亡傷繦褓。” 尹知章 注:“繦褓之嬰孩無得傷損也。”《文選·司馬相如<封禅文>》:“是以業隆於繦緥,而崇冠於二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繦褓”。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繦褓,謂 成王 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作“繦保”。《新唐書·吉溫傳》:“初, 慎矜 客 史敬忠 與 溫 父善,見 溫 繦葆時。” 明 高攀龍 《李貞母墓志銘》:“吾繦緥失母,而母為吾母;吾弱冠失父,母為吾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襁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qiǎng bǎo,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寫法


二、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指古代用于包裹嬰兒的布帶(襁)和被子(褓),合稱“襁緥”。
  2. 引申義:
    • 古代泛指1歲以下 的幼童,現代多借指未滿周歲 的嬰兒。
    • 也代指嬰兒時期或需被保護的弱小狀态,如“身在襁褓”“襁褓之托”。

三、曆史文獻與用法


四、現代用法與示例

  1. 實際指代:
    • 例:“她尚在襁褓中時就被收養。”(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 文學比喻:
    • 蘇曼殊在《斷鴻零雁記》中用“襁褓”表達對幼年孤獨的追憶。

五、總結

“襁緥”一詞既保留了古代漢語中對嬰兒包裹物的具體描述,又通過引申義承載了文化中對幼弱生命的關懷。其使用跨越古今,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現代多用于比喻或特指嬰兒早期階段。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襁緥》的意思

《襁緥》(qiǎng zōng)一詞是指古代嬰兒使用的帶子。它由兩個字組成,其中“襁”意為裹,指用布類把嬰兒包裹起來;“緥”意為帶子,指嬰兒腰部所系的細帶。

拆分部首和筆畫

《襁緥》的第一個字“襁”由衣部作旁,羊部作義,共計13個筆畫;第二個字“緥”由纟部作左手邊,鞏部作義,共計1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襁緥》在現代漢字中采用的是簡體字的寫法。在繁體中,第一個字“襁”中的“鞏”字旁被替換為“貴”字旁,寫作“襁貴”;第二個字“緥”被寫作“襁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在略有不同。但是,《襁緥》作為一個古老的詞彙,其字形變化并不大。

例句

1. 媽媽把嬰兒包裹在襁緥中,保護它免受寒冷。

2. 奶奶親手織了一條襁緥給我的小妹妹。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襁褓(qiǎng bǎo,指包裹嬰兒的布)、襁褓之恩(qiǎng bǎo zhī ēn,指母愛的恩情)。

近義詞:襁負(qiǎng fù,指用巾帕背負嬰兒)。

反義詞:解襁(jiě qiǎng,指解開嬰兒的包裹帶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