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幹擾。《新唐書·梁師都傳》:“詔 夏州 長史 劉旻 、司馬 劉蘭 經略之,獲生口,縱以為間,君臣離橈。”
“離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描述政治、軍事等場景中因外力介入導緻的秩序破壞。例如唐代史書《新唐書》中的用例:“獲生口,縱以為間,君臣離桡”,即通過釋放俘虜作為間諜,使敵方君臣關系被幹擾。
“離桡”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籍或文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權威字典或《新唐書》相關注釋。
《離桡》是一個四字成語,意為船槳離開水面,比喻人離開故土或離開原來的圈子。
《離桡》的拆分部首為示和木,分别表示展示和木材。它的總筆畫數為13。
《離桡》出自《詩經·小雅·大車》:“載矢載圭,黍稷餔糈。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其中“瑟兮僩兮,赫兮喧兮。”的意思是,琴聲優美動人,使人心馳神往,船槳離開水面時,作為比喻,象征遠離家園,脫離一種熟悉環境的心情。
《離桡》的繁體字為「離槳」。
古代漢字寫作「離櫂」。
他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仿佛已經遠離了過去的一切,真可謂是離桡。
在求知的道路上,我們總是不斷地舍棄舊觀念,向新知識進發,這是一次又一次的離桡。
近義詞:離鄉别井、遠離故土、離家出走
反義詞:歸舟、歸牛、回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