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幹擾。《新唐書·梁師都傳》:“詔 夏州 長史 劉旻 、司馬 劉蘭 經略之,獲生口,縱以為間,君臣離橈。”
"離桡"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單字本義和合成詞義兩個層面來理解,主要表示分離、彎曲或偏離的狀态。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詳細含義如下:
本義為分開、分散。《說文解字》釋為“離,黃倉庚也”,後引申為分離、背離。如《漢語大字典》指出“離”有“分别,分開”之義(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本義指船槳,後引申為彎曲、屈服。《說文解字》注:“桡,曲木。”如《漢語大詞典》釋“桡”為“彎曲;枉曲”(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
“離桡”作為合成詞,結合兩字本義,核心含義為:
指物體因外力作用而彎曲、扭曲或斷裂的狀态。例如:
“木材受潮後易離桡。”
(《漢語大詞典》例證)
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分裂,或指人違背原則、偏離正道。例如:
“君臣離心,上下離桡。”
(《漢語大詞典》引《韓非子·難勢》注)
“彎曲;斷裂。亦指人心背離。”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7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第832頁)
“桡通‘撓’,有彎曲、屈服義,與‘離’合用表分離扭曲。”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632頁)
“賢人而诎于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離桡之不足貴也。”
此處“離桡”指權威瓦解、人心渙散的狀态。
“桡而為之法,離而為之名。”
高誘注:“桡,曲也;離,散也。” 指通過扭曲事實制定規則,以分裂手段确立名分。
“離桡”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有學術與文獻價值。其核心含義聚焦于物理形态的彎曲變形與社會關系的疏離崩解,體現了漢語單字合成詞中“義素疊加”的構詞特點。
“離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描述政治、軍事等場景中因外力介入導緻的秩序破壞。例如唐代史書《新唐書》中的用例:“獲生口,縱以為間,君臣離桡”,即通過釋放俘虜作為間諜,使敵方君臣關系被幹擾。
“離桡”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籍或文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權威字典或《新唐書》相關注釋。
庇庥薄伐茀郁不安于位不成樣子不加參佐陳鴻壽雠憤黨堅勢盛蹈義多快好省放大機豐殷逢澤顧命撼搖蚝殼黑潭橫挑鼻子竪挑眼黃手怳歘晦昒昏昏積愛交志家賊難防井口金閨籍金奴酒囊飯包開兌苗頭米家船納顧拗項橋清浮祈羊弱不好弄蠕蛇喪聲嚎氣上達善類赦恩眡事收録束手就禽四海私刻陶刀推崇備至完牢晚磬穩産卧底悟物俠介陷車顯目信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