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之一體。每首六句,隔句用韻。 唐 白居易 《與微之書》:“餘習所牽,便成三韻,雲:‘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 廬山 菴裡曉燈前。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有律詩至百五十韻者,有律詩止三韻者。”
(2).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韻。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西廂》:“ 元 人 周德清 評《西廂》雲:六字中三用韻,如:‘玉宇無塵内,忽聽一聲猛驚。’及‘玉驄嬌馬内,自古相女配夫。’此皆三韻為難。”
“三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詩體結構
指一種六句組成的詩體,隔句押韻。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與微之書》中提到的三韻詩,共六句,第二、四、六句押韻。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也提到“律詩止三韻”,即短篇律詩僅三組韻腳。
平仄韻律
指詩詞中平仄交替的韻律規則,表現為“平平平”“仄仄仄”的韻腳組合,強調聲調高低的變化。
在元曲中,“三韻”指一句六字中三次用韻的特殊形式。例如《西廂記》中的“玉宇無塵内,忽聽一聲猛驚”,六字分三部分押韻,體現了曲詞創作的技巧性。
在茶文化中,“三韻”也被借用于描述普洱茶的色、香、味特點(如回甘、喉韻等),但此用法屬于特定領域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或茶文化中的具體例子,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三韻》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同一個字在三個不同位置上出現相同的韻母。
《三韻》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7。
《三韻》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漢字學典籍之一。
《三韻》的繁體字為「三韻」。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有所不同,但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中,「三韻」的基本結構并未發生較大變化。
1. 他那篇文章中,使用了一種新穎的修辭手法,讓整篇文章呈現了《三韻》的韻律美。
2. 這首詩的每一句都能感受到《三韻》的韻腳,給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覺。
1. 三韻字:指在不同位置上出現相同韻母的字。
2. 三韻詩:指每句詩的韻腳都是相同韻母的詩。
韻律相同、同韻腳。
異韻、不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