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見識,見解。《北齊書·永安王浚傳》:“ 文宣 末年多酒, 浚 謂親近曰:‘二兄舊來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後,識解頓進。’”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彼無識解,不知遠大。”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得 茗柯 一發其旨,而斯詣不滅,特其識解雖超,尚未能盡窮底藴。”
“識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對事物的理解、認知或領悟能力,強調通過知識積累達到對本質的洞察。在古漢語中,常表示見識、見解,例如《北齊書》記載“識解頓進”,即形容見解突然提升。
需注意“識”字在不同語境中的讀音差異:作為動詞時讀“shí”(如“認識”),作名詞“标記”義時讀“zhì”(如“款識”),但“識解”中統一讀“shí”。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現代拓展,可參考《北齊書》原文或語言學詞典。
《識解》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辨别、理解事物的内在意義,也可指對人的品質、能力等有正确判斷和理解。
《識解》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言”(yán),右邊是“解”(jiě)。
拆分後,《識解》共有12個筆畫。
《識解》一詞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上》,“着天之時,夕懷諸心,無咎。”意思是在正确認識天時地利之後,晚上反思内在的想法,不會有危險和過錯。
《識解》的繁體字是「識解」,部首和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着一定的變化。《識解》的古代寫法為「識懈」,使用了與現代略有不同的字形。
(1) 他對文學的識解非常深刻,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2) 這部電影是一部深刻的作品,需要用心去理解其中的識解。
(1) 識别:辨别、辨認。
(2) 解讀:解釋、闡釋。
(3) 理解:了解、領悟。
(4) 深解:深刻理解。
(5) 解心:心中有解決問題的智慧。
(1) 領悟:理解、洞悉。
(2) 理解:明白、了解。
(3) 鑒别:鑒定、評價。
(4) 悟性:理解力、領悟力。
(5) 眼力:洞察力、辨識力。
(1) 困惑:迷惑、困擾。
(2) 誤解:曲解、誤會。
(3) 無知:不懂、愚昧。
(4) 迷糊:糊塗、糊裡糊塗。
(5) 不理解:不明白、不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