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禀朔的意思、禀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禀朔的解釋

亦作“禀朔”。奉行正朔。喻臣服。《梁書·武帝紀上》:“浹海宇以馳風,罄輪裳而禀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禀朔(bǐng shuò)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禀”和“朔”兩個語素構成。從構詞法分析,“禀”本義為承受、領受,《說文解字》釋為“禀,賜谷也”,後引申為遵循、接受之意;“朔”在《爾雅·釋天》中解作“北方也”,《釋名·釋天》則注“朔,蘇也,月死複蘇生也”,原指農曆每月初一的月相,後借代曆法制度或中央政權頒布的政令。

在具體釋義層面,“禀朔”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1. 遵奉曆法:指地方政權遵循中央頒布的曆法,如《宋書·禮志》載“諸侯禀朔,奉正朔而行”,體現古代中國“大一統”政治理念下曆法作為政權象征的功能。
  2. 服從中央政令:引申為地方對中央政權的臣服,《資治通鑒·晉紀》中“邊陲禀朔,九譯來庭”即用此義,強調邊疆地區接受中央管轄的政治從屬關系。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曆法即王權”的特殊現象。漢代經學家鄭玄在《尚書注》中特别指出:“朔者,政令之所由出也”,将曆法遵奉與政治效忠緊密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

禀朔(bǐng shu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奉行正朔,即接受并遵行中央政權頒布的曆法,引申為臣服、歸順。該詞最早見于《梁書·武帝紀上》的記載:“浹海宇以馳風,罄輪裳而禀朔。”意為天下臣民皆遵從帝王權威。

二、詞源解析

三、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地域或群體對中央政權的歸附。例如描述邊疆部族接受中原王朝統治時,可用“禀朔”體現其政治從屬關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個别現代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解釋為“向上級請示”,但這一釋義與主流曆史文獻不符,可能是對“禀”字單獨含義的誤推。建議優先采用“奉正朔而臣服”的傳統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奉寶帛暴飲暴食備不住砭焫駁估長便畜財咄嗟便辦法律事實繁華童分道線馮淩拊牀伏從輔邑高擡貴手梗草鈎汲黑暗地獄和娶鴻賓晃射黃锺瓦缶話夜蕙風徻徻葷腥豁口戒奢甯儉經幫緯國驚顧景祥金錽巨阙抗擊考駁垃圾股漏春和尚麼娘面環寝宮犬旤柔慤掃賞詠深洽手巾把衰年衰旺爽約私官通都巨邑韪德無閑嫺都祥符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