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杖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虎杖》。
酸杖,是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的别稱,屬于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該名稱主要源于其莖稈的顯著特征和民間使用習慣,以下是詳細釋義:
名稱由來
“酸”指其新鮮莖稈咀嚼時有明顯酸味;“杖”形容其直立、中空、具竹節狀的外觀,形似手杖。此名稱直觀反映了植物的感官與形态特點。
植物學特征
虎杖莖高1-2米,莖皮散生紅色或紫紅色斑點,葉片寬卵形,秋季開白色小花。其嫩莖折斷後滲出酸味汁液,幹燥根莖為傳統中藥(《中國植物志》)。
方言别稱的普遍性
“酸杖”在南方多地方言中通行,如江西、福建等地亦稱“酸筒杆”“酸湯梗”,均突出其莖稈的酸味特性(《中藥大辭典》)。
藥用依據
虎杖的幹燥根莖入藥,性微寒,味微苦,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現代研究證實其含大黃素、虎杖苷等成分,具抗菌、抗炎活性(《中華本草》)。
名稱最早見于明代《本草綱目》,李時珍載:“虎杖曰酸杖,謂其莖似杖而味酸也”,印證其命名邏輯。清代《植物名實圖考》進一步描述其“莖赤而圓,味酸可食”。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驗證原文。)
“酸杖”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植物别名(主流解釋) 指中藥“虎杖”的别稱,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虎杖》。虎杖為蓼科植物,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等藥用功效,其莖稈帶有酸味特征,故得名“酸杖”。
成語用法(較少見) 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比喻批評或責備别人”,由“酸”(不滿)與“杖”(棍棒)組合引申而來。但該用法未見于權威詞典,可能屬于地方性俗語或誤傳。
建議參考:在中醫藥或植物學語境中,“酸杖”特指虎杖的别名,建議優先采用此釋義;若涉及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考證。
白蟻爆發報數碧霧不第補寫傳賢摴蒱達德單兵孤城單峰駝定界東南之秀方竹公史挂吼歸依國重好缺恒例蝴蜨回向文護身符假節狡亂寄臣诘辱疾忙井隧津塗九市積資拘愞括戶林芬慮過律堂馬後驢前面果子摩拳擦掌竮竛剖析青珠七液全恉屈一指熱和日怪柔遠鎮迩山膏時艱說和書社死憤坦克兵同節同音詞徒有其名閑博香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