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習誦。《鹖冠子·學問》:“聖人學問服師也,亦有終始乎?抑其拾誦記辭闔棺而止乎?”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詩教下》:“後世百家雜藝,亦用賦體為拾誦,蓋與歌訣同出六藝之外矣。”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朱笠亭說詩》:“故惟 歸愚先生 此書,最易拾誦。此書外,更取 阮亭 《古詩選》玩習。”
“拾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í sòng,其核心含義是反複誦讀、學習,尤其指通過不斷吟誦來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和記憶。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代典籍:
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鹖冠子》《文史通義》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典)。
《拾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讀書時逐字而誦讀。通常被用于形容讀書時認真、細緻地閱讀文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拾誦》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拾 (shí)和誦 (sòng)。拾的部首是扌,總共有五個筆畫;誦的部首是讠,總共有讠、亅、二三個筆畫。
《拾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用于形容人們在讀書時仔細地跟隨文字逐字朗讀的場景。這個詞表達了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學問的熱愛。
在繁體字中,拾誦的寫法為「拾誦」,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書法中,拾誦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仍能夠辨認出來。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現代寫法已成為主流。
1. 他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本内容,經常拾誦經典著作。
2. 學習一門語言需要不斷地拾誦并默寫單詞和句子。
3. 拾誦經典詩歌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語感和審美能力。
1. 拾錄:指逐字記錄,并經常回憶和學習。
2. 拾遺:指逐一尋找并保留有價值的殘存部分。
3. 拾級:指逐級往上攀升或逐級遞增。
1. 背誦:指将課文、詩歌等用記憶的方式默寫出來。
2. 默誦:指不出聲地讀書或背誦。
3. 誦讀:指較為莊重地朗讀書籍的内容。
4. 誦經:指以莊嚴的方式讀經書或佛經。
1. 草率:指不經思考或匆忙地處理事物。
2. 隨意:指毫無限制和約束地行事。
3. 倒背:指朗讀或背誦時倒着順序或颠倒着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