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藐視人,看不起人。《書·伊訓》“檢身若不及” 唐 孔穎達 疏:“檢勑其身,常如不及,不自大以卑人,不恃長以陵物也。”《晉書·周嵩傳》:“ 嵩 字 仲智 ,狷直果俠,每以才氣陵物。”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公若帶驕貴之色,移夙昔之眷,自謂威足陵物,不能禮接於人,則公之淺深,於是見矣。”
“陵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藐視他人、看不起人,通常用于形容因自身優越感(如才能、地位等)而輕視他人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以高傲或強勢的姿态對待他人,常見于描述性格或行為上的傲慢。例如《晉書》中提到周嵩“以才氣陵物”,即因才華出衆而輕視他人。
詞源與用法
古代典籍
曆史用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批評驕貴者“威足陵物,不能禮接于人”,揭示這種行為對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
“陵物”是帶有貶義的文言詞彙,強調因才能、地位等産生的傲慢态度。其釋義在曆代文獻中高度一緻,核心含義為“藐視他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陵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代在墓地或陵園中供奉的物品。陵字的拆分部首是阝,表示土地,而物字的拆分部首是玉,表示寶貴的東西。
陵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人們在祭祀祖先時會供奉食物、酒水、衣物等物品,這些物品被稱為陵物。
在繁體字中,“陵”字的的寫法為“凌”,“物”字的寫法為“物”。繁體字主要在港澳台地區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古時的陵字寫作“丁日一”,物字寫作“虍、夂、月”,這些寫法在書法演變過程中逐漸發展為現代的陵和物。
例句:
1. 陵物有序地擺放在祖先陵園中。
2. 春祭時,我們會供奉鮮花和陵物。
3. 這些陵物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組詞:
陵園、陵墓、陵寝、陵谷、陵石
近義詞:
祭品、祭奠物、墓物
反義詞:
祭祀、祀供、進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