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賣劍買牛 ”。 唐 武元衡 《兵行褒斜谷作》詩:“ 三川 頓使氣象清,賣刀買犢消憂患。” 金 元好問 《雪後招鄰舍王贊子襄飲》詩:“賣刀買犢未厭早,腰金騎鶴非所望。”《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你大家便賣了戰馬,買頭牛兒;丢下兵器,拿把鋤兒,學那古人‘賣刀買犢’的故事,豈不是緑林中一段佳話!”
“賣刀買犢”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起源:
成語源自《漢書·循吏傳·龔遂傳》。西漢時期,渤海太守龔遂治理盜匪橫行的地區時,勸民衆“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鼓勵百姓放棄武器、回歸農耕,最終使社會安定。
文學引用:
“賣刀買犢”不僅是語言文化的凝練表達,更體現了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治理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資治通鑒》等文獻。
《賣刀買犢》是一個成語,意為出售刀子購買小牛犢,比喻以小利益換取大利益。這個成語是來自于中國的農村生活,從字面上看是一種交易,但實際上是一種策略或者謀略。
《賣刀買犢》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牛(牜)。刀的拆分筆畫是“刂”,牛的拆分筆畫是“牜”。
《賣刀買犢》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戴震的《春秋繁露》一書中,該書是一部總結先秦和春秋時期經典的考據著作。《賣刀買犢》一詞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沒有明确的繁體字,因為繁體字主要在清代以後才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賣刀買犢》這個成語的字形與現代漢字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總是賣刀買犢,隻看眼前利益,不注重長遠發展。
2. 這個商人懂得賣刀買犢的策略,總能在競争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争優勢。
刀犢、賣犢、買刀、賣刀、刀買、買犢
以小搏大、損人利己、眼前利益、交薄利、畫餅充饑
顧全大局、放眼長遠、舍小利取大義、親者負義、舍己為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