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渴,暑熱。 唐 元結 《寒泉銘》:“於戲寒泉,瀛瀛江渚,堪救渴暍,人不之知。”
“渴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kě yē,指口渴與暑熱的雙重狀态,既包含生理上的幹渴,也指因炎熱天氣導緻的中暑或不適。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用例 唐代元結《寒泉銘》中“堪救渴暍,人不之知”一句,描述寒泉可解暑熱與口渴,卻未被世人知曉。
四、現代使用 該詞多出現在古籍或文言文研究中,日常交流中常用“口渴”“中暑”等替代。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如“渴塵萬斛”)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渴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非常渴,極度幹燥或者極度炎熱。
《渴暍》的部首是水(氵)和曷(皿),部首的意義是與水有關。《渴暍》總共有12個筆畫。
《渴暍》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它是通過組合形聲字得來的,其中的“暍”是形聲字,由“蟲”(chóng)和“曷”(hé)組成。
《渴暍》的繁體字寫作「渴暍」。
古時候,漢字《渴暍》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法無法确定,因為古代漢字的變體較多。
1. 大夏天的,我騎自行車到了山上,汗水直流,感到渴暍難忍。 2. 那個沙漠地區沒有水源,一年四季都是渴暍的局面。
渴涎、渴望、渴求、暍熱、暍日、暍氣
極渴、酷熱、幹渴
飽滿、濕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