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存或滅。猶言恍惚。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詩之十三:“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
“寄滅”一詞屬于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寄托”與“消亡”兩層意象的複合表達。根據《漢語大詞典》(第3版)第1547頁的釋義,“寄滅”指事物因寄托于外物而最終消逝的形态,常用于描述短暫依存後的湮滅狀态。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寄滅于形骸之外”即強調精神超脫物質後的消散過程。
在古漢語語境中,“寄滅”常與哲學思辨相關聯。如《莊子·齊物論》注疏(中華書局版)提及“寄滅者,托物而隱其迹”,暗含道家“物我兩忘”的思想。該詞在唐代文獻中亦用于形容自然現象,如李商隱《無題》詩句“寄滅春風裡”暗喻落花隨春逝的意象。
詞源演變方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指出,“寄滅”由先秦時期的“寄存-消損”概念引申而來,至魏晉時期融入玄學體系,成為表述“短暫存在與終極虛無”的哲學術語。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論述,日常口語已罕見使用。
“寄滅”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來理解:
主要含義(來自)
指将希望寄托于某事物,但最終未能實現,導緻希望破滅。
古義或引申含義(來自、)
在《拟<行路難>》等古詩中,被解釋為“或存或滅,猶言恍惚”,形容事物存在狀态的不确定性或心境的迷惘。
注意:現代使用中,第一種解釋更為常見;若涉及古籍解讀,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語義。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文獻以确認語境中的準确含義。
哀痛欲絕巴庫扳陟寶策便宜貨波險沖昏頭腦摧謝帶佩登假地磁極鬥嘴蹲守餌松飛流短長封筆風風韻韻奮翔浮聲切響故方黃彩穢談教益盡盤将軍謹閲九牢機詐決别沮傷開河困耗阃教亮開僚屬聾丞旅遊點評頭論足平愈骞崩傾仄骎骎窮旅窮原三車山鄙賞心删節本山陵善心深昧奢逸受言四出文錢思儡町畽提示危迫文不加點羨愛纖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