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和蕨。泛指粗食。 唐 韓愈 《送文暢師北遊》詩:“從茲富裘馬,寧復茹藜蕨。” 宋 程俱 《園居荒蕪戲作》詩:“定非肉食姿,賦分在藜蕨。”
藜蕨是漢語中一個複合詞,由“藜”和“蕨”兩種植物名稱組成,多用于古漢語語境。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藜”指藜科植物,一年生草本,嫩葉可食,莖老可制杖;《現代漢語詞典》補充其常生長于荒地,古時貧者以藜為食,故有“藜藿”代指粗劣飯食的用法。“蕨”屬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本,《說文解字》載其“根如鼠尾,可食”,《本草綱目》則記錄其根含澱粉,可制蕨粉充饑。
從植物學特征看,藜的葉片呈菱狀卵形,莖具棱條,常被白粉;蕨的幼葉卷曲如拳,成熟後展開羽狀複葉,兩者均為古代饑荒時期重要救荒植物。在文化象征層面,藜蕨合用多喻指清貧生活,如韓愈《山石》詩“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中隱含以藜蕨為食的隱逸情懷。杜甫《同谷七歌》中“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裡”亦側面反映類似生存狀态。
文獻溯源可見《晉書·皇甫谧傳》載“谧稱草莽臣,上疏曰:‘臣以尩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發林阜,人綱不閑,鳥獸為群’”,其中“散發林阜”即暗含采食藜蕨的山野生活。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形容返璞歸真的生活意境。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注》《本草綱目》等典籍)
“藜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藜蕨”指藜(一種草本植物)和蕨(一種蕨類植物),兩者均為古代貧苦百姓常見的野菜,泛指粗劣的食物。該詞常用于古文中,表達清貧生活或飲食簡樸的狀态。
在古詩文中,“藜蕨”常與“肉食”對比,體現貧富差異。例如:
除字面含義外,該詞還隱含淡泊、樸素的生活态度,常見于文人表達隱逸情懷或自嘲清貧的詩文中。
“藜蕨”是典型的文化意象詞彙,既指向具體植物,又承載古代社會階層的飲食差異與精神追求。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及古詩集相關注釋。
抱才碧砮鉢龍裁撝長沙會戰誠臣搊彈家單個兒黨正大小阮電老虎吊水洞矚飛瀑風師風濕性關節炎禍殃鹘眼監知結姻集枯九閡峻激劇易恺豫窾木寬情枯木堂瑻璷來旨老夫子鯉簰陸土履和沒面皮迷拐牧室辟寒犀毗陵戗堤青規豈特囚拘宂長冗濫絨線商曹傷暑時苗留犢水墉體刑同文共軌亡奈萬載千秋畏龍無私有意巷說香燕嫌好鮮凈